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利用语文课对小学生进行行为品德教育
【作者】 吴家学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翁羊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吸收、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关键词:语文学科 联系 教育 道德品质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因此,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我们怎样利用语文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呢?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语文课对小学生进行行为品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
语文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吸收、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有利地位,有机渗透行为品德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在课表上是最多的,而班主任又通常是语文教师,那么,语文教师就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这有利于我们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我们不仅能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更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时间的片段中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行为品德教育。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失物招领》一课时,课文中讲的是一些小朋友在游览植物园时,有人乱扔垃圾,当植物园管理人员把垃圾交给班主任,那班主任把垃圾说成“失物”,让丢垃圾的学生主动认领垃圾。结合教学内容,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乱丢垃圾是不是良好的行为,你好好想想,你曾有这样的“失物”吗?如果是最近“遗失”的,请及时把这些“失物”找回来,放到垃圾池里。通过这次寻找“失物”的课堂实践,我班学生乱丢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在课堂小结时,我给学生设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的身边,你见过有雷锋精神的人吗?你或者他们对谁做过什么好事?学生通过课文的感染,经过上述问题的交流,他们会深深感悟到,只有多关心他人、多帮助的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人们的喜欢,于是小小的心灵就会种下我要做好人的种子。
三、利用语文课,渗透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学校中让学生学习礼仪,然而,小学没有开设礼仪课,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是语文教师,所以这礼仪教育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到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在语文课上,我首先教学生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因为小学生相当于一张白纸,他们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更多时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社会。只有尊重了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四、让学生在作文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样长时间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最后,我愿以各位语文教师一道在备课时,认真备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有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典型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多形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学科 联系 教育 道德品质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因此,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我们怎样利用语文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呢?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语文课对小学生进行行为品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
语文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吸收、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有利地位,有机渗透行为品德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在课表上是最多的,而班主任又通常是语文教师,那么,语文教师就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这有利于我们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我们不仅能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更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时间的片段中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行为品德教育。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失物招领》一课时,课文中讲的是一些小朋友在游览植物园时,有人乱扔垃圾,当植物园管理人员把垃圾交给班主任,那班主任把垃圾说成“失物”,让丢垃圾的学生主动认领垃圾。结合教学内容,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乱丢垃圾是不是良好的行为,你好好想想,你曾有这样的“失物”吗?如果是最近“遗失”的,请及时把这些“失物”找回来,放到垃圾池里。通过这次寻找“失物”的课堂实践,我班学生乱丢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在课堂小结时,我给学生设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的身边,你见过有雷锋精神的人吗?你或者他们对谁做过什么好事?学生通过课文的感染,经过上述问题的交流,他们会深深感悟到,只有多关心他人、多帮助的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人们的喜欢,于是小小的心灵就会种下我要做好人的种子。
三、利用语文课,渗透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学校中让学生学习礼仪,然而,小学没有开设礼仪课,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是语文教师,所以这礼仪教育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到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在语文课上,我首先教学生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因为小学生相当于一张白纸,他们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更多时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社会。只有尊重了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四、让学生在作文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样长时间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最后,我愿以各位语文教师一道在备课时,认真备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有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典型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多形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