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物理新授课班内分类复式教学---成果报告
【作者】 孙鸿雁
【机构】 山东省长岛县第一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传统”的“一刀切”教学与“新课改”的“面向全体”教学,我觉得很重要的不同在于教学模式,“传统”的很难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从而导致出现大量的学习困难生。而“新课改”要求从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充分尊重个性,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实际、教材知识能力要求,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各环节及教学评价实施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层次不同、层面不同的成功经验,从而真到达到教和学的和谐。
关键词:面向全体;尊重个性;个体差异;学生分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时,通过科学之旅一课,学习兴致都很高涨,开始学习时,成绩大都不错。但随着知识越学越多,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总是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造成优等生营养不良,学习困难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近一年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班内分类复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的物理课得到了同学、老师和领导的认可,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尝试
(一)进行合理的差异分层
在分层前一定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分层是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而采取的一个方法,千万不能因此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从学生的智力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物理成绩等方面来进行初步分层,进一步了解其他学科以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等补充性的分层。班级中的学生起初是这样进行分层的:A层,智力或非智力相对差些,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B层,智力因素好,学习上怕吃苦,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学习潜力很大;C层,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稳定。后来我颠倒了三层的顺序,最后我将A组划分为A1和A2两个组,B组也划分为B1、B2两组,我觉得这样调整后,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了。而且学生的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二)备课时注重差异进行分层备课
我认为备好课是差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最繁琐和花费精力的一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其中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方法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层,练习作业要分层等等。例如: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对B2层学生的目标是知道蒸发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B1层和A2层能用蒸发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的简单问题,对A1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设计实验探究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有收获的感觉,让他们经历成功的快乐,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
(三)对上课分层
1、提问分层
课堂上复习提问时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比如:定义、概念、规律或重复性的问题,一般由中下层同学回答,而课堂中出现的较难的,需要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问题一般会由中上的同学回答,而解答创意性的问题时,一般会由最优生回答,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有些同学突破了自己回答的非常好或有进步,这时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2、课程进行中分层
课堂教学中更是分层的最佳体现,我班的座位总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到尽量合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可以放手,采取“以生之长,补生之短”,使他们互相帮助,中、下生通过和优生的沟通得到了提高,优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帮助中、下生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我对B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在这种方法中我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电压表的使用”一节课,因为前面已进行了“电流表使用”的教学,因此A层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B层学生可以在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1)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2)在和A层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分析讨论电压表的使用,以及和电流表使用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实验分层
物理的实验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贯穿着实验教学,主要是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课后布置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能力差的学生只是用眼睛在看,根本不敢或者是不好意思下手做,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让有实验的课堂更加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多能体会实验的乐趣,提高动手的能力,有自信,我尝试了在试验中分层的一些方法。
演示实验往往由教师担任,使用这种方式,老师会将要注意的问题,要观察的内容等等都讲的很清楚,同学们也听的明白,但我想学生做老师看这种方式可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因此首先我改变实验的主体,让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起初给他们分好工,后来,大家会根据需要自己分工。首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讨论怎样选择老师所给的器材以及采用怎样的探究方法来完成实验,第二,采取小组推荐或者自荐的方式到讲台合作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合理的分工,动手操作和讲解等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第三,针对实验进行结论总结,有实验同学先总结,全体同学补充。
比如在一节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演示实验中,于君阳(能力强)和吴程(能力弱)搭配的小组主动要求完成本次实验,二人到讲台首先选择了实验仪器:滑轨,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小木块。实验开始了,于负责讲解,吴负责操作,于说“首先将小球放在滑轨顶端,木块放在水平面,当小球到达底端时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了动能,我们想知道小球的动能大小是通过观察小球将木块推出去的远近,”于边说吴边演示,于说“我们先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应控制小球速度不变而取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吴拿起两个不同小球示意),让质量大的从滑轨顶端滚下(吴这样做),大家观察木块被推的位置,”(这时我补充了一下:当木块的位置变化了怎么办?应该记录木块位置)于继续说:“用红粉笔放在此时木块的位置上(吴这样做),将木块恢复原来位置,取质量小的小球仍然从和刚才同一高度滚下,观察木块被推的位置,用蓝粉笔放在该位置,和第一次去比较会发现质量大的小球推的远,说明它的动能大,谁能对本次实验下一个结论?讲台下的同学都高兴的举起了手,于让彭来回答,彭说“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于说“很好,但不够完整,谁来补充?”他又请孙说“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我问:大家同意?大家一致通过)。
这时我做了一下小结,他们实验和配合都完成的很好,哪一组继续完成速度对动能影响的探究?于是实验继续,一般我会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先后顺序选择能力搭配不同的组来完成,而且有些成绩不是很好但动手能力并不差的同学,并不一定要按照原有的A、B组去进行搭配,出现问题时,我会稍加点拨或者让大家想办法解决,一般完成的很好,能力强的同学和差的同学都得到了充分发挥,都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
4、作业和练习分层
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对于B组,我往往布置巩固性的练习以及简单的预习,而A组的同学我为他们布置的往往是探究类或创新型的习题或预习后的自我检测,在作业布置时,我要求B层学生必须做B组作业,可选做A组作业;A组学生必做A组作业,选做B组作业。这样,通过作业或练习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5、对评价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我对A组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加倍努力。对B层学生能够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既揭示不足,又要指明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这些方法似乎显得有些老套,但也行之有效,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广泛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能够起到更有效地促进作用,
三、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
初中差异教学实施已近一年,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动手操作能力不同程度的有了提高;3、A组学生自学水平提高较快,难度不高的一节课基本可以自行完成,B组学生自学水平有所提高,可以对照着书做基本的练习题;4、知识的实践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越来越强;5、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不断的增强;6、学会从物理的学习中悟出更多的做人的道理;7、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为物理学习打下情感基础;8、及格率从开始的60 %左右上升到71%左右,优秀率从开始的35 %左右上升到48%左右,平均分从62分左右上升到70分左右;9、优秀的同学人数不断增加,及格人数不断增加,而后面分数很低的同学人数越来越少,逐渐摸到了物理学习的门路了。10、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习带头人,比如:卢彬(是从A2组上升到带头人)、杨雨萌、于东正、冷隆基、徐文红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个性不同的学生,面对个性的差异,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差异教学所提供的研究平台促使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做,更要认真的想,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将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差异教学中,使它能够更加的贴近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心灵,真正做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人人都发展,全面都进步”,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面向全体;尊重个性;个体差异;学生分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时,通过科学之旅一课,学习兴致都很高涨,开始学习时,成绩大都不错。但随着知识越学越多,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总是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造成优等生营养不良,学习困难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近一年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班内分类复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的物理课得到了同学、老师和领导的认可,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尝试
(一)进行合理的差异分层
在分层前一定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分层是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而采取的一个方法,千万不能因此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从学生的智力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物理成绩等方面来进行初步分层,进一步了解其他学科以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等补充性的分层。班级中的学生起初是这样进行分层的:A层,智力或非智力相对差些,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B层,智力因素好,学习上怕吃苦,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学习潜力很大;C层,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稳定。后来我颠倒了三层的顺序,最后我将A组划分为A1和A2两个组,B组也划分为B1、B2两组,我觉得这样调整后,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了。而且学生的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二)备课时注重差异进行分层备课
我认为备好课是差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最繁琐和花费精力的一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其中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方法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层,练习作业要分层等等。例如: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对B2层学生的目标是知道蒸发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B1层和A2层能用蒸发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的简单问题,对A1层学生的目标是会设计实验探究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有收获的感觉,让他们经历成功的快乐,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
(三)对上课分层
1、提问分层
课堂上复习提问时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比如:定义、概念、规律或重复性的问题,一般由中下层同学回答,而课堂中出现的较难的,需要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问题一般会由中上的同学回答,而解答创意性的问题时,一般会由最优生回答,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有些同学突破了自己回答的非常好或有进步,这时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2、课程进行中分层
课堂教学中更是分层的最佳体现,我班的座位总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到尽量合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可以放手,采取“以生之长,补生之短”,使他们互相帮助,中、下生通过和优生的沟通得到了提高,优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帮助中、下生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我对B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在这种方法中我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电压表的使用”一节课,因为前面已进行了“电流表使用”的教学,因此A层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B层学生可以在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1)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2)在和A层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分析讨论电压表的使用,以及和电流表使用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实验分层
物理的实验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贯穿着实验教学,主要是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课后布置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能力差的学生只是用眼睛在看,根本不敢或者是不好意思下手做,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让有实验的课堂更加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多能体会实验的乐趣,提高动手的能力,有自信,我尝试了在试验中分层的一些方法。
演示实验往往由教师担任,使用这种方式,老师会将要注意的问题,要观察的内容等等都讲的很清楚,同学们也听的明白,但我想学生做老师看这种方式可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因此首先我改变实验的主体,让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起初给他们分好工,后来,大家会根据需要自己分工。首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讨论怎样选择老师所给的器材以及采用怎样的探究方法来完成实验,第二,采取小组推荐或者自荐的方式到讲台合作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合理的分工,动手操作和讲解等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第三,针对实验进行结论总结,有实验同学先总结,全体同学补充。
比如在一节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演示实验中,于君阳(能力强)和吴程(能力弱)搭配的小组主动要求完成本次实验,二人到讲台首先选择了实验仪器:滑轨,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小木块。实验开始了,于负责讲解,吴负责操作,于说“首先将小球放在滑轨顶端,木块放在水平面,当小球到达底端时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了动能,我们想知道小球的动能大小是通过观察小球将木块推出去的远近,”于边说吴边演示,于说“我们先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应控制小球速度不变而取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吴拿起两个不同小球示意),让质量大的从滑轨顶端滚下(吴这样做),大家观察木块被推的位置,”(这时我补充了一下:当木块的位置变化了怎么办?应该记录木块位置)于继续说:“用红粉笔放在此时木块的位置上(吴这样做),将木块恢复原来位置,取质量小的小球仍然从和刚才同一高度滚下,观察木块被推的位置,用蓝粉笔放在该位置,和第一次去比较会发现质量大的小球推的远,说明它的动能大,谁能对本次实验下一个结论?讲台下的同学都高兴的举起了手,于让彭来回答,彭说“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于说“很好,但不够完整,谁来补充?”他又请孙说“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我问:大家同意?大家一致通过)。
这时我做了一下小结,他们实验和配合都完成的很好,哪一组继续完成速度对动能影响的探究?于是实验继续,一般我会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先后顺序选择能力搭配不同的组来完成,而且有些成绩不是很好但动手能力并不差的同学,并不一定要按照原有的A、B组去进行搭配,出现问题时,我会稍加点拨或者让大家想办法解决,一般完成的很好,能力强的同学和差的同学都得到了充分发挥,都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
4、作业和练习分层
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对于B组,我往往布置巩固性的练习以及简单的预习,而A组的同学我为他们布置的往往是探究类或创新型的习题或预习后的自我检测,在作业布置时,我要求B层学生必须做B组作业,可选做A组作业;A组学生必做A组作业,选做B组作业。这样,通过作业或练习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5、对评价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我对A组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加倍努力。对B层学生能够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既揭示不足,又要指明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这些方法似乎显得有些老套,但也行之有效,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广泛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能够起到更有效地促进作用,
三、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
初中差异教学实施已近一年,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动手操作能力不同程度的有了提高;3、A组学生自学水平提高较快,难度不高的一节课基本可以自行完成,B组学生自学水平有所提高,可以对照着书做基本的练习题;4、知识的实践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越来越强;5、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不断的增强;6、学会从物理的学习中悟出更多的做人的道理;7、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为物理学习打下情感基础;8、及格率从开始的60 %左右上升到71%左右,优秀率从开始的35 %左右上升到48%左右,平均分从62分左右上升到70分左右;9、优秀的同学人数不断增加,及格人数不断增加,而后面分数很低的同学人数越来越少,逐渐摸到了物理学习的门路了。10、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习带头人,比如:卢彬(是从A2组上升到带头人)、杨雨萌、于东正、冷隆基、徐文红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个性不同的学生,面对个性的差异,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差异教学所提供的研究平台促使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做,更要认真的想,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将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差异教学中,使它能够更加的贴近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心灵,真正做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人人都发展,全面都进步”,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