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研学初探

【作者】 宋 斌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华龙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上教师让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问过多,学生读说议思不足导致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构建一种培养教师让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研学模式很有必要。下面,谈谈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研学中的做法:
  一、研学目标——让学生弄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只有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并且在教学过程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制订方面涵盖基础知识的字词句、情感素养、表达方法等,远不如数学清晰明确。开展研学后教课题研究,先从目标导学入手,充分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
  《研学案》研学目标的制订研究中,经历了从困惑到明晰的过程,如研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研究起步阶段是明晰的,如《桥》的研学目标其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畏无私的人格。领悟课文运用比喻、拟人增强表现力;用短句、段渲染气氛和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的表达特点。”深化阶段是模糊的,修改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支书的伟大人格。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之所以采取先明确后模糊处理的目标导学策略,是导学目标太清晰,孩子的可依赖的就太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通过既明确(基础知识是明确的)又模糊(文本内涵、主题思想等是模糊的)的目标导学,学生在自学前就基本明确学习方向、主要内容和要求,但产生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学习前奏状态,从而产生研学欲望。
  二、研学问题——让师生共产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创新,乐于创新。小学中高年级自主研学的阅读教学课堂是指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研学后教以“研学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所以,在教师还未教时学生能自主精读课文,学会提问题,改变以往单一教师预设问题进步到师生共同产生问题。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课的核心不是教师预设问题,教师既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组织高效问题---即研学问题。
  学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独立的探究,比较,鉴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思维模式各有精彩,研讨的问题已经由字面上的阅读上升到真正动脑筋想问题!
  三、文本阅读——让学生多对话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文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文本不断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反馈信息,让教学过程也成为一个教学信息交往的过程。也就是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不断实现对话的过程。信息交往频密,学生的思维碰撞就活跃,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获得的阅读感受更立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位地进行交往,特别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住,发挥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发表看法,读懂词语,理解句子,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五位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时,面前有两条路:…走哪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句中的一个“走”字,干脆、果断、坚决,表现了战斗形势的严峻。如果添加一些字,说成“快走”或“我们走”都显得冗长多余。学生从而体会到一个“走”——掷地有声,表现了马宝玉态度坚定决定果断,包含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为人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慈母情深》中深入地循疑学读,学生对母亲的形象就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课文就更透彻。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学生点评这位母亲“忙碌、令人辛酸、含辛茹苦、用生命在战斗”等,多到位!让学生自己根据语言文字悟出词句的含义,悟出词句包含思想感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感悟的提升。
  四、语言文字———让学生多运用
  新课标特别关注“语言积累”的问题,把“语言积累”看作“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其实语文教学从未轻视过语言积累,但学生的语言表现就是好不起来,我们随时都可能看到学生习作语言贫乏、平淡甚至于呆板、僵硬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围绕语言的运用”。
  《草虫的村落》中“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翅膀,优美的音韵,向灵泉一般留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这句话,教学中既要把它当作拟人和比喻方法的例句,更要让学生通过揣摩然后知道,作者如何把“我看到虫子们在演奏”的意思,说成了这么一句令读者为之动情的话。“①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虫子们能演奏出来的!②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让学生将这两个句子进行分析、对比,学生就会明白,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是事实信息,修辞句手法和感叹句式表达的是情感信息,而作者不就是希望能够尽情地跟读者一道分享他的快乐吗?
  语文教学以课文为基本材料,就是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中观察语言、领悟语言,在不断占有语言材料的同时,向别人学习语言应用的经验,即间接地获取语言经验,以推动他们自身的语言实践,即有效地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堂是面对生命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勇敢地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阅读。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算是整正地“让位”,才算是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学习。也只有老师真正地做到“让位”了,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投入、主动、积极!让语文阅读教学“让”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