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教育中“爱”的使用艺术

【作者】 刘玉洁

【机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只要掌握好爱的程度,学生才会觉得老师严而可亲,严而可敬。这样我们的德育教学才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感染着每一位孩子。用我们的“大”爱来呵护他们的成长,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感激;学会关爱;学会感受帮助别人之后的愉悦。用爱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关键词:宽容;理解;爱心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记得五年前,我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天,第一次见看到孩子们那种洋溢着天真、灿烂的笑容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信心满满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关爱他们、教育他们......为此,我选择了住校,认真备课,用心授好每一堂课,仔细批改好每一份作业,用心管理班级的每一件事情,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孩子们身上,力争建立特色班级,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
  暑假期间,我静下心来,通过查阅资料,与同事交流,我深深地认识到意识到:教育工作中,仅靠教师热情的“授”,并不能得到学生的“受”,学生成绩的提高来源于自信,学生的自信源于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当我们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授给孩子,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授”的一切,这就是教育中爱的使用艺术。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近几年若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定居的越来越多,学生的性格类型多而杂,学习成绩也差次不齐。如何在这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均衡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以感情为纽带,从学业、思想、生活、健康等各方面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到关心和爱护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热爱和尊重所谓的“学困生”,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和教师在一起,师生之间就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问题等其它方面,从而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我班以前有一个孩子,家境很困难,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很内向,不愿过多地与同学交往。鉴于这种情况,我就经常在班级内组织一些小爱心活动,将同学们捐助学习物品悄悄放进他的学习柜中或者交给他的爷爷奶奶,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又保护了受捐者的尊严。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纯真的,你对他的关心,他都记在心中。渐渐的我发现孩子变了,经常可以看到他与同学活动时的笑脸。进步更大的是他与两位同学合作的“急速小帆船”在学校科技展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从这以后他变得更开朗活跃了。每堂课结束后,这个孩子总爱来办公室问:“老师,有要抱的作业吗?”,“老师有需要帮忙的吗?......”。一天放学,他私下对我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我会努力学习的”。在本学期初,他随爷爷奶奶回河南老家就读,走之前他给我打电话:“老师我会想你和咱班同学的。老师你要记得,等我长大我一定再来新疆看你的”。听到他这番话,我真的很感动。老师尊重、热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他们的内心能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进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
  爱是教育的基础,赞美是教育的“催化剂”。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当把一个班级作为我们的一个家庭,需要关爱学生的“慈母”和令学生敬畏的“严父”,用爱、用赞美去感化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带着一颗对孩子爱、赞美的慧眼,去了解他们、去赏识他们。特别是在课堂上你表扬一个孩子比你批评一个孩子更会有好的效果,可能某个孩子因为你赞扬他会变得发言更积极,更加上进。我现在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很调皮,经常不完成作业,总给小组拖后腿,家长也拿他没办法,同学大都不喜欢他。但偶然间,我发现他的汉字如果用心去书写,还是很漂亮的,因此我经常给他书写的机会,并适时的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觉这个孩子逐渐地在变化,会主动给小组争分,也能与同学们团结合作了。爱和赏识就如一缕阳光,孩子因它而灿烂,我们应该让平凡的教室撒满爱的阳光,让孩子在爱的雨露中绽放笑脸。
  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在教育工作中更要具备这样宽广的胸怀,做到严而有度,宽而有节,对犯错误的学生能给以充分的时间,促进学生反思,增强其改过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自我教育。记得上周五,我班在归还图书时,一名小组长发现少了一本书,当大家议论、互相猜疑时。我稳住情绪对他们说:“我们下星期一再归还图书吧,我相信书并没有丢,肯定是咱们班某个爱看书的“小书迷”把书忘记带来了,等他看完后会放到图书架上的,我们要相信他哦!”。说完之后,我们和平常一样正常活动。两天之后,组长在清查图书时高兴地说:“老师,齐全!”,然后带着组员高高兴兴地去图书室。那本“丢失”的书又怎么“悄悄地”回来,我再也没说过。今天又到了归还图书的日子,我去书架清点图书,突然发现一本“纸张不齐”的书,我拿起一翻,看到一张纸条“老师,谢谢你哦,你那天的话我记得了......”。看到纸条我欣慰地笑了,我的信任、宽容,即保护了一个小孩子的自尊又使其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倾注爱心,帮学困生走出困境。一般来说,学习好的学生比较自信,有号召力,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学习差的学生却总有一种挫败感。身为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回顾我所带的几个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总有那么几个学习不用功,调皮捣蛋、爱惹事的“小尾巴”,时不时给你制造点“麻烦”。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经常的去思考,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他们不把这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就一定投入到其他方面。身为班主任,我们要认真仔细的去观察每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之外在干什么、做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我们应当从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去真诚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平时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给他们一些激励,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五年级初,我班级转来一名叫阿迪力江的男孩,到学校两天后就开始不断地惹事,欺负同学。一会揪女同学的辫子了;一会向同学曝粗话;一会拿扫帚扫同学的头发……。一天到晚净是他的告状声,不但同学“控诉”他,也有老师来反应他。我都不知道下一秒他又会惹出什么事端来。一次,他又把一名女生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作了“关爱同学,尊敬师长”为主题的班会教育课。当天下午放学后,我又主动找他谈话,一路上他都没往常一样辩解,当我快走到小区时他突然对我说:“刘老师,我错了!”。听到他这么一说,我立刻停下来,抓住时机和他谈心、谈道理、谈我他妈妈(一直生病中)对他的希望,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当时很受感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经过我一段时间的鼓励引导,奇迹发生了!他欺负同学的次数大大减少了,每天能准时到校,偶尔也会主动帮同学打扫卫生。看到他的变化,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坏孩子”其实更需要爱与关心这句话的含义。坚信“在教育工作中,爱能改变一个孩子、能带来一个新的变化”。
  教育中爱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因此教师更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情。过了度,出了格,师生关系就会偏颇,一方面会使师生关系庸俗化,失去原则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会产生对立的情况。这两种偏颇都会造成我们教育的失败。所以,教师的严格要求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细心的指导,要做到因时而导,即在学生可以接受或易于接受的时候进行引导;因人而导,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事而导,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任意地联系。教师只要掌握好爱的程度,学生才会觉得老师严而可亲,严而可敬。这样我们的德育教学才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感染着每一位孩子。用我们的“大”爱来呵护他们的成长,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感激;学会关爱;学会感受帮助别人之后的愉悦。用爱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注:本文为第三届全疆中小学德育论文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杂志.2012.10
  【2】《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杂志.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