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王春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抓住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自然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实验,还是课后作业,都应尽量引导学生提高动手的速度,养成快速操作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实验时是这样提示的:先把连接扬声器的一根导线压在电池负极下,再把连接扬声器的另一根导线在电池上摩擦,就会听到声音了。有的学生动作很快,当听到声音时,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听到声音了!你来听听。”有的则由于导线连接不正确,怎么用力摩擦也听不到声音。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动手能力的提高。
  又如有位老师把竞赛引进课堂实验。学生在制作简易电池时,老师说:“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个小组做好的人多,这个小组就是科学实验先进小组。我将在评比栏中为这个小组的每个同学加上一朵小红花。”这种别具一格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灵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在实验指导中引导探究思考。
  以“沉浮规律实验”为例:
  1.实验原理与操作
  (1)浮力的产生:挪动水中的物体,有省力的感觉,这说明水对物体有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用下图来说明。假定在水中有一个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要受到水的压力。物体的左右两个面因在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侧面上的压力是彼此平衡的。前后两个面也是这样。而上下两个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压强就不同了,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大,也就是说下面的向上压力比上面的向下压力大,这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实验图示来研究。在弹簧的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吊一个金属圆柱体,记下弹簧伸长后达到的位置。另外取一个溢水杯,杯里的水装到溢水位置,把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这时弹簧缩短,同时水从溢水口流出,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位置。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金属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如不用水而用酒精等液体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3)沉浮条件:我们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另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就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大校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上浮;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下沉;如果物体的重量等于浮力,物体就停留在水中不动。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量。
  2.实验教学设计
  教材在低中年段都安排了沉浮实验课内容,让学生知道沉浮现象、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段的认知点应逐步递进,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第二册教材中《浮和沉》一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对沉浮规律有个感性认识。方法是先让学生做木板漂浮水面和石头沉入水底的实验;再做把不同物体放人水中沉浮的实验,同时做沉浮记录;最后做小瓶沉入水底,橡皮泥浮上水面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感知,再感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就可以了,不需要研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