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叙写问题
【作者】 成荣宇
【机构】 贵州省瓮安七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语文教学有两个转变:关注从教学方法转向关注教学目标;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这两个转变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笔者就目标确定和叙写问题,在深入学校调研中,有如下思考:
一、让教学目标叙写只属于“这一课”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搭石》,课后问及教学目标时,如此确定:1.会写11个字,积累9个词语。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在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不言而喻,这个目标存在很大的问题:目标不具体,不能体现本课目标;目标不全面,不能实现对教学的引领;目标不能体现年段特点,没有可测性,不能实现对教学的监控和观察。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目标对于教学的核心作用;二是即便认识到了,但是究竟要在本课时达到怎样的程度,引领学生走到哪里,心里还是模模糊糊把握不准;三是语文学科的检测不同于理科,有些感悟、情感方面的内容是不容易描述的,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不是一节课可以实现的,因而教师对目标教学的作用打了折扣。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叙写更能体现“这一课”呢?可以如下叙写:1.会写 11 个生字,练习写好“暴、衡、序、伏”等字。“伏”字可结合字理加深理解。2.积累9个词语,联系上下文、利用词典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3.在逐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将主要事件和表达主旨结合起来进行概括的方法。4.通过朗读想象“摆搭石、过搭石”等四个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揣摩,体会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民风和敬老谦让的美好品质,并能够用凝练的语言口头表达或进行批注。5.小练笔:(分两部分)先观察,寻觅发现周围美好而平凡的事物;再构思,尝试运用由物及事及情理的结构写一篇短文,表达赞美之情。为什么这样叙写教学目标?首先修改后的目标是这一课的目标,而非“大众目标”。其次,可以从目标中断定是中年级的目标,是源于“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课标中的第二学段目标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给予了要求,而本课的目标叙写也给予了重视,体现了年段的特点。再次,目标力求用显性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使目标可视、可测、可观察。语文学科的目标很多时候是“体会、领悟”之类,那我们就要想,这样不可测的目标该如何叙写?如何将其转变为可测的目标?一条规律——将隐性的目标转变为显性的行为动作。比如本课的“体会品质”,可以转变为“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能够批注在课文相应的描述旁边”。这样,就将内隐的目标转变为可测目标,对教学能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二、让教学目标叙写整合而有序
案例二:一位教师对《坐井观天》一课教学目标这样确定:1.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3.体会两个“笑了”的含义,理解寓意。4.认识反问句,并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5.给对话加提示语。6.小组表演课本剧。7.叙写本故事:青蛙跳出来以后……8.用“一……就……”口头和书面造句。仔细阅读此目标,发现这位教师对于本课的训练点的确定还是比较准确的,解读也比较深入。教师在努力地从文本中寻找可以训练的语文因素,将之罗列。那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目标叙写中没有序。一个恰当的目标,应是环环相扣的目标系列。这样,目标就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教学的指导任务。无序的目标会干扰教学,使思维混乱。
其次,目标叙写还需整合。比如第2、3、4条可以合并为: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第一组在师生合作读中建构“一组对话”的概念;第二组,读好反问句的语气,通过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第三组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笑”的不同含义,读出嘲笑和无奈的语气。如此,则将核心目标指向了朗读能力,
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再比如,第5、6条亦可合并。“给对话加提示语”“小组表演课本剧”二者是什么关系?加提示语是学生进行表演课本剧的一个依托,那么,便可以先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再用表演的方式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如此一来,学习目标就更集中,更简化,也就更明晰了。
三、让隐性目标显性化
方法一:叙写时丰富途径与策略如《只有一个地球》中人文目标为:“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从结构的角度看,文章是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揭示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第一方面讲地球美丽但空间很有限,并非无限大;第二方面讲资源很有限,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都在告急,可人类还在不加节制地开采、破坏,作者在唤醒人类,这样下去,将自掘坟墓,走向不归路;第三方面讲无法移居,将人类的美丽的幻影无情地刺破。再一次告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地球。这样看来,从宏观的角度———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中能读出作者的心声。其实,在文章的结构中还蕴藏着一个“秘密”。全文出现了四个“但是”,前三个“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前后是作者的两种态度、两种情感。之前,有对地球母亲美丽的赞美,慷慨的赞赏;之后,更多的是唤醒,是警告,甚至是控诉。“特殊的表达是因为特殊的情感。”对比的写法,笔锋一转,更体现了作者情感态度的倾向,突出了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文章的用词用语也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如果、必将加速”“不顾后果地滥用”“一系列”“本来、但是”等词语体会作者内心的强烈情感。品味词语的表情达意的过程也是体会作者语言严谨准确的过程。
方法二:叙写时明晰“表现程度”所谓“表现程度”其实就是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达标,要将程度进行描述,从而使目标具体化。比如《去年的树》的主流价值观是珍惜友谊,信守承诺。这个目标如何体现学生的表现程度呢?是否可以这样叙写:通过小鸟两次“看”的动作,推想小鸟的心理,能够口头表达或批注呈现,并进行补充练笔:“小鸟对大树说:;我对鸟儿说:。”领悟文章的主旨。以上这一目标,学生怎样才算是领悟了呢?需要“说出来”或者“写下来”。那么,有了这样的目标引领,教学时还能“模模糊糊一大片”吗?目标确定和目标叙写二者并不等同,叙写更为理性而严谨。找准了训练点之后再向前跨一步,就是叙写。让“叙写”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对教学的“监控”作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又一重境界!
一、让教学目标叙写只属于“这一课”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搭石》,课后问及教学目标时,如此确定:1.会写11个字,积累9个词语。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在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不言而喻,这个目标存在很大的问题:目标不具体,不能体现本课目标;目标不全面,不能实现对教学的引领;目标不能体现年段特点,没有可测性,不能实现对教学的监控和观察。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目标对于教学的核心作用;二是即便认识到了,但是究竟要在本课时达到怎样的程度,引领学生走到哪里,心里还是模模糊糊把握不准;三是语文学科的检测不同于理科,有些感悟、情感方面的内容是不容易描述的,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不是一节课可以实现的,因而教师对目标教学的作用打了折扣。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叙写更能体现“这一课”呢?可以如下叙写:1.会写 11 个生字,练习写好“暴、衡、序、伏”等字。“伏”字可结合字理加深理解。2.积累9个词语,联系上下文、利用词典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3.在逐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将主要事件和表达主旨结合起来进行概括的方法。4.通过朗读想象“摆搭石、过搭石”等四个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揣摩,体会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民风和敬老谦让的美好品质,并能够用凝练的语言口头表达或进行批注。5.小练笔:(分两部分)先观察,寻觅发现周围美好而平凡的事物;再构思,尝试运用由物及事及情理的结构写一篇短文,表达赞美之情。为什么这样叙写教学目标?首先修改后的目标是这一课的目标,而非“大众目标”。其次,可以从目标中断定是中年级的目标,是源于“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课标中的第二学段目标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给予了要求,而本课的目标叙写也给予了重视,体现了年段的特点。再次,目标力求用显性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使目标可视、可测、可观察。语文学科的目标很多时候是“体会、领悟”之类,那我们就要想,这样不可测的目标该如何叙写?如何将其转变为可测的目标?一条规律——将隐性的目标转变为显性的行为动作。比如本课的“体会品质”,可以转变为“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能够批注在课文相应的描述旁边”。这样,就将内隐的目标转变为可测目标,对教学能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二、让教学目标叙写整合而有序
案例二:一位教师对《坐井观天》一课教学目标这样确定:1.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3.体会两个“笑了”的含义,理解寓意。4.认识反问句,并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5.给对话加提示语。6.小组表演课本剧。7.叙写本故事:青蛙跳出来以后……8.用“一……就……”口头和书面造句。仔细阅读此目标,发现这位教师对于本课的训练点的确定还是比较准确的,解读也比较深入。教师在努力地从文本中寻找可以训练的语文因素,将之罗列。那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目标叙写中没有序。一个恰当的目标,应是环环相扣的目标系列。这样,目标就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教学的指导任务。无序的目标会干扰教学,使思维混乱。
其次,目标叙写还需整合。比如第2、3、4条可以合并为: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第一组在师生合作读中建构“一组对话”的概念;第二组,读好反问句的语气,通过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第三组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笑”的不同含义,读出嘲笑和无奈的语气。如此,则将核心目标指向了朗读能力,
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再比如,第5、6条亦可合并。“给对话加提示语”“小组表演课本剧”二者是什么关系?加提示语是学生进行表演课本剧的一个依托,那么,便可以先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再用表演的方式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如此一来,学习目标就更集中,更简化,也就更明晰了。
三、让隐性目标显性化
方法一:叙写时丰富途径与策略如《只有一个地球》中人文目标为:“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从结构的角度看,文章是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揭示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第一方面讲地球美丽但空间很有限,并非无限大;第二方面讲资源很有限,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都在告急,可人类还在不加节制地开采、破坏,作者在唤醒人类,这样下去,将自掘坟墓,走向不归路;第三方面讲无法移居,将人类的美丽的幻影无情地刺破。再一次告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保护地球。这样看来,从宏观的角度———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中能读出作者的心声。其实,在文章的结构中还蕴藏着一个“秘密”。全文出现了四个“但是”,前三个“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前后是作者的两种态度、两种情感。之前,有对地球母亲美丽的赞美,慷慨的赞赏;之后,更多的是唤醒,是警告,甚至是控诉。“特殊的表达是因为特殊的情感。”对比的写法,笔锋一转,更体现了作者情感态度的倾向,突出了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文章的用词用语也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如果、必将加速”“不顾后果地滥用”“一系列”“本来、但是”等词语体会作者内心的强烈情感。品味词语的表情达意的过程也是体会作者语言严谨准确的过程。
方法二:叙写时明晰“表现程度”所谓“表现程度”其实就是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达标,要将程度进行描述,从而使目标具体化。比如《去年的树》的主流价值观是珍惜友谊,信守承诺。这个目标如何体现学生的表现程度呢?是否可以这样叙写:通过小鸟两次“看”的动作,推想小鸟的心理,能够口头表达或批注呈现,并进行补充练笔:“小鸟对大树说:;我对鸟儿说:。”领悟文章的主旨。以上这一目标,学生怎样才算是领悟了呢?需要“说出来”或者“写下来”。那么,有了这样的目标引领,教学时还能“模模糊糊一大片”吗?目标确定和目标叙写二者并不等同,叙写更为理性而严谨。找准了训练点之后再向前跨一步,就是叙写。让“叙写”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对教学的“监控”作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又一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