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
【作者】 季从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沂洗砚池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很多技巧,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它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作为教师应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研究 引人入胜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进行提问,尤其是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
一、提问要有意揭示课文矛盾,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些课文内容中的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由于寒冷终于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是很有限的,作者却用感叹的语气说“多么明亮”这就产生了矛盾。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学生联系小女孩的处境,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小女孩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她在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已经一天了,她在极度寒冷和饥饿的情况下,擦亮这一根火柴所发出的光和热,虽然是短暂和微弱的,但对小女孩来说确实异常宝贵的,那是唯一能给她精神上能给她安慰的神圣之火。懂得这一层意思就能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的憎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有意揭示课文矛盾,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使教学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提问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抓住课文中的悬念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推测、想象和联想。结论不急于归一,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因此,提问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个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教《凡卡》结尾时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之后,他的命运会出现那些可能性的变化?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说出了四种可能性:①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受不了老板的折磨,逃走了;②凡卡未等到爷爷来接,就被老板折磨死了;③爷爷收到信后立即接走凡卡;④爷爷没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继续受苦。这一悬念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提问要新颖有趣,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当然达到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这样的目的,有很多方法,但设置一个新颖有趣的问题是我们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我设计“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义愤填膺,极力控诉。如生: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生: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问的:如果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他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我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为什么?”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贝多芬的心情”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解决了重点、难点,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也得到开拓。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昂然。教育是一门“悟”的事业,这需要我们多深入学生中间观察、了解、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把课教好,把学生培养好。
参考文献:
[1]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J].《中小学教育》,2012.03
[2]贾云玲.小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7
[3]黄胜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2013.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研究 引人入胜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进行提问,尤其是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
一、提问要有意揭示课文矛盾,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些课文内容中的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由于寒冷终于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是很有限的,作者却用感叹的语气说“多么明亮”这就产生了矛盾。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学生联系小女孩的处境,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小女孩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她在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已经一天了,她在极度寒冷和饥饿的情况下,擦亮这一根火柴所发出的光和热,虽然是短暂和微弱的,但对小女孩来说确实异常宝贵的,那是唯一能给她精神上能给她安慰的神圣之火。懂得这一层意思就能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的憎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有意揭示课文矛盾,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使教学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提问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抓住课文中的悬念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推测、想象和联想。结论不急于归一,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因此,提问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个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教《凡卡》结尾时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之后,他的命运会出现那些可能性的变化?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说出了四种可能性:①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受不了老板的折磨,逃走了;②凡卡未等到爷爷来接,就被老板折磨死了;③爷爷收到信后立即接走凡卡;④爷爷没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继续受苦。这一悬念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提问要新颖有趣,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当然达到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这样的目的,有很多方法,但设置一个新颖有趣的问题是我们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我设计“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义愤填膺,极力控诉。如生: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生: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问的:如果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他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我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为什么?”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贝多芬的心情”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解决了重点、难点,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也得到开拓。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昂然。教育是一门“悟”的事业,这需要我们多深入学生中间观察、了解、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把课教好,把学生培养好。
参考文献:
[1]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J].《中小学教育》,2012.03
[2]贾云玲.小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7
[3]黄胜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