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

【作者】 王春亮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南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教学,是让许多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事情,往往出力很多,收效甚微。写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有情可发,有话可说。
  首先、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这是材料的源泉。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初中第五册《海燕》)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话说长江》的电视片,完全可以边看边听边想,看看电视片里的解说词是如何与被说明的图像相依相辅的,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可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教师尽可能予以褒扬,同时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课,组织学生交流校内外生活的种种感受,起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自己也可以谈谈下水作文的体会。还可以结合知名作家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迹或体会(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导学生注意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如生活环境变换、人事变更、交谊庆贺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澜),激荡情思,促成写作契机。有条件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工厂、工地、矿山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领会哲理。
  第二、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材料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间接感受生活”,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怎样让学生获取的间接材料变为自己的材料呢?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阅读重在感受,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用心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了,写作时怎么会愁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呢!二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在自己的周围和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自己有没有经历类似的故事。能不能把自己经历的和作者一样也写出来。
  第三、写什么,要尽量发挥学生选材的主动性。
  艺术来自于生活。作文要写什么内容,可多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老师最好少限制或不限制。比如,要求记一件事,不一定要事先限定写哪一件事,而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接触和了解中选择。只要他们写的是事而不是别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几件事就可以。也许他们写的并不是重要事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既然写了,就一定会反映自己的思想认识。只要他们的作文写得具体清楚,有真情实感,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再如,要求写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要限定写的对象,写什么人可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确定。要允许学生凭自己的认识去写各种各样的人,先进的人可以写,普通的人也可以写,甚至有缺点有毛病的人也可以写。只要他们能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出来,写得具体、清楚,能反映出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真实感情,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生的生活有特定的范围,接触的人和事他们自己最熟悉,为着练笔,一般说都可以作为写作材料。如果总要学生写那些重要节目、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势必把作文材料限得太狭窄。这不仅不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错觉,使他们认为作文就是写要人、记大事,会更加感到选材困难,写作文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让学生主动选材,他们就可以放开思想,选材范围就宽了,困难就小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得以保持和提高。
  第四、怎样写,要保护学生的表达主动权
  语言依傍思维。话该怎么说,文章该怎么写,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确定,老师最好少限制或不限制。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老师在语句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规定太多,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和文风。报刊上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课本上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因为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他们的生活经历、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不同,构思技巧和语言习惯不同,所以写的文章也不同。即使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翻译,也会出现大量不同的用词用语。这是因为译者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法,影响着他们各自的语言和表达。教学生作文,同样要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一篇文章,写人也好,记事也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段来叙述重点放在第几段,怎样用词,怎样造句,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方式的自然表现。一般情况下,除有些应用文以外,不需要规定格式和语句。教学生作文,就是要引导他们去自己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他们说不好不要紧,有缺点、有毛病可以指导修改。这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