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的方法探析与实践
【作者】 周桂香
【机构】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对塑造健康人格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意义重大;对学生深化自我理性认识和谋求长足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现状、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和践行养成教育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教学;养成教育;方法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生本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地位弱化,学生习惯难以养成。由于受课程功能定位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因学制及课程设置调整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素养逐年下降,语文等基础教学课程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弱化,语文素养对专业学科的支撑作用往往得不到凸显,因而大大阻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当代中职生普遍是90后,从小在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缺乏生存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我行我素,难于适应集体生活。况且,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正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对生活态度积极性不高,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淡,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成长中没有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做支撑,职业规划和持续发展缺少自我指引的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加强职业教育人文关怀及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当结合语文课本知识,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实践,以致最终使学生获得持续进步的后劲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不仅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语文教学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跟踪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中职学校而言,多数学生都经历了中、高考失败的打击,他们文化水平等基础素质差,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态疏通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随时纠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的公共道德,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脑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课程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大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
(三)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动口习惯。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就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求职敲门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克服羞于表达的障碍心理,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日常朗读入手,循序渐进,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培养学生敢于动口、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当前中职学生对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动力,无疑应成为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向老师同学表达,围绕发表和表达为中心,大胆创新改革中职应用写作教学,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并在解决其写作动力困难的同时,逐步解决其写作能力上的困难,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增强应用写作能力和素养。
三、践行养成教育,推动学生行为习惯良性发展。
(一)践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中职生在养成教育中很少有习惯养成的自觉性,要发挥养成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除了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让学生引导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推动班团干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良性发展,持续发挥他们学生榜样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语文教学养成教育的重要环境,对养成教育的实施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践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校内我们可以做到全天无缝隙管理,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但双休日和寒暑假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脱离了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帮助,其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甚至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以至最终误入歧途。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将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班主任、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互促作用,增强家校联系,把握好学生在校学习和假期实践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入渗透养成教育的理念和进行教学实践已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二选择。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来支撑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在促进职教体系优化的同时实现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整个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
[2]郭从文.语文教学杂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许传勇.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 《安徽淮北工业学校校刊》.
[4]王斌.《论中职学生养成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第28期.
[5]李灿荣.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D].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2009.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教学;养成教育;方法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生本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地位弱化,学生习惯难以养成。由于受课程功能定位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因学制及课程设置调整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素养逐年下降,语文等基础教学课程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弱化,语文素养对专业学科的支撑作用往往得不到凸显,因而大大阻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当代中职生普遍是90后,从小在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缺乏生存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我行我素,难于适应集体生活。况且,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正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对生活态度积极性不高,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淡,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成长中没有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做支撑,职业规划和持续发展缺少自我指引的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加强职业教育人文关怀及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当结合语文课本知识,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实践,以致最终使学生获得持续进步的后劲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养成教育,不仅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语文教学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跟踪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中职学校而言,多数学生都经历了中、高考失败的打击,他们文化水平等基础素质差,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态疏通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随时纠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的公共道德,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脑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课程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大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
(三)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动口习惯。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就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求职敲门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克服羞于表达的障碍心理,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日常朗读入手,循序渐进,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培养学生敢于动口、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当前中职学生对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动力,无疑应成为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向老师同学表达,围绕发表和表达为中心,大胆创新改革中职应用写作教学,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并在解决其写作动力困难的同时,逐步解决其写作能力上的困难,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增强应用写作能力和素养。
三、践行养成教育,推动学生行为习惯良性发展。
(一)践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中职生在养成教育中很少有习惯养成的自觉性,要发挥养成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除了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让学生引导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推动班团干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良性发展,持续发挥他们学生榜样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语文教学养成教育的重要环境,对养成教育的实施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践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校内我们可以做到全天无缝隙管理,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但双休日和寒暑假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脱离了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帮助,其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下降,甚至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以至最终误入歧途。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将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班主任、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互促作用,增强家校联系,把握好学生在校学习和假期实践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入渗透养成教育的理念和进行教学实践已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二选择。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来支撑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在促进职教体系优化的同时实现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整个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
[2]郭从文.语文教学杂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许传勇.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 《安徽淮北工业学校校刊》.
[4]王斌.《论中职学生养成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第28期.
[5]李灿荣.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D].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