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
【作者】 王国兴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太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想到了,关注到了,才可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才可以真正挤掉课堂教学的水分,去掉课堂教学的杂质,还课堂教学以清纯,走出无效,迈向有效,奔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经历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更多教师的疑问和期许。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教材辅导、听课、课例分析发现,构建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树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准确恰当把握课程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从学科的角度我们要明确“三个层次目标”,首先要明确数学学科的总课程目标,之后要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学段课程目标,最后再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每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是每课时的目标挂起钩来,从宏观到微观做到上下贯通,特别是每个单元和每课时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能够含糊,这是领着学生往哪里走的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满盘皆输。更具体的说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要引导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哪些能力,渗透哪些思想,经历哪些体验,在学习兴趣方面,让学生又有怎样的提升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中把原来“双基”的提法改为“四基”,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原来“双能”的提法发展为“四能”,也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新增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目标发生了变化和调整,我们就要把总目标新增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另外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分清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一般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描述;过程性目标一般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作为数学教师对目标的定位和意义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二、教材意识
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素材,通过教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课程目标,比如:“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目标,要依托教材的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课时甚至说是每个问题情境来完成,离开了教材,目标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反之如果离开了目标,仅有教材,那么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没有着落,很难搭建起从低段到高段学习发展的链条。二是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首先“教教材”教师处在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教教材而教教材,缺少整个课程目标的引导。而“用教材教”则体现了教师本身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理解,是一个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去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调整教材、驾驭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且在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补充课外资源,捕捉课内资源,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三是处理好对尊重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系。
三、落实意识
落实意识,指的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意识,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解决目标的
落实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教学设计未雨绸缪。围绕着课程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要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如何正确的领会编者的意图,那就是多阅读教材教参,因为它们在字里行间向我们阐述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我们明晰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知识纵向线索和横向结构,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二要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按照编者的意图通过有条理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推理等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其次,课堂教学灵活驱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试金石。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要时刻观察、倾听,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观察学生的兴趣,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疑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变更。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及时的捕捉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 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一共需要 104 套票,应该准备多少元买票?这道例题是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估算,在学生尝试做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49≈50,104≈100,50×100=5000;第二种 49≈50,104≈105,50×105=5250;第三种:49≈50,104≈110,50×110=5500;第四种:49 不变,104≈100,49×110=4900;第五种 49≈50,104 不变,50×104=5200。这 5 种估算方法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述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辩论和交流中结合问题情境和计算要简便而又贴近准确数的要求,学生明晰了问题的实质。教师要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信息提供者和动态生成资源重组者的使命,这是建构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四、发展意识
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目标。首先我们要用发展的意识看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学会,能会学。在这个前提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们绝不代替,学生可以去尝试的我们绝不硬性的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去探索,让学生增长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剥夺学生去尝试、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其次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我们不断的在小学阶段循环,教学内(下转第52页)(上接第45页)容是有限的,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却在不断的变化,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求也在变化,课要常备常新,课堂教学要不断的呈现新意,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课后反思如何反思呢?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反思。从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上入手,分析原因,看是理解教材的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驾驭课堂的问题、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等,拿出改进措施,看看如何改进对目标的达成更有效果。其次,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思,从学生学习的状态、互动的质量、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反思。然后,从作业、练习反馈的结果进行反思,看看我们的教和学还可以有怎样的改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经历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更多教师的疑问和期许。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教材辅导、听课、课例分析发现,构建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树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准确恰当把握课程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从学科的角度我们要明确“三个层次目标”,首先要明确数学学科的总课程目标,之后要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学段课程目标,最后再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每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是每课时的目标挂起钩来,从宏观到微观做到上下贯通,特别是每个单元和每课时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能够含糊,这是领着学生往哪里走的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满盘皆输。更具体的说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要引导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哪些能力,渗透哪些思想,经历哪些体验,在学习兴趣方面,让学生又有怎样的提升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中把原来“双基”的提法改为“四基”,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原来“双能”的提法发展为“四能”,也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新增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目标发生了变化和调整,我们就要把总目标新增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另外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分清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一般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描述;过程性目标一般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作为数学教师对目标的定位和意义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二、教材意识
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素材,通过教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课程目标,比如:“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目标,要依托教材的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课时甚至说是每个问题情境来完成,离开了教材,目标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反之如果离开了目标,仅有教材,那么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没有着落,很难搭建起从低段到高段学习发展的链条。二是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首先“教教材”教师处在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教教材而教教材,缺少整个课程目标的引导。而“用教材教”则体现了教师本身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理解,是一个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去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调整教材、驾驭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且在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补充课外资源,捕捉课内资源,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三是处理好对尊重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系。
三、落实意识
落实意识,指的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意识,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解决目标的
落实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教学设计未雨绸缪。围绕着课程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要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如何正确的领会编者的意图,那就是多阅读教材教参,因为它们在字里行间向我们阐述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我们明晰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知识纵向线索和横向结构,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二要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按照编者的意图通过有条理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推理等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其次,课堂教学灵活驱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试金石。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要时刻观察、倾听,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观察学生的兴趣,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疑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变更。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及时的捕捉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 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一共需要 104 套票,应该准备多少元买票?这道例题是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估算,在学生尝试做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49≈50,104≈100,50×100=5000;第二种 49≈50,104≈105,50×105=5250;第三种:49≈50,104≈110,50×110=5500;第四种:49 不变,104≈100,49×110=4900;第五种 49≈50,104 不变,50×104=5200。这 5 种估算方法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述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辩论和交流中结合问题情境和计算要简便而又贴近准确数的要求,学生明晰了问题的实质。教师要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信息提供者和动态生成资源重组者的使命,这是建构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四、发展意识
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目标。首先我们要用发展的意识看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学会,能会学。在这个前提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们绝不代替,学生可以去尝试的我们绝不硬性的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去探索,让学生增长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剥夺学生去尝试、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其次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我们不断的在小学阶段循环,教学内(下转第52页)(上接第45页)容是有限的,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却在不断的变化,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求也在变化,课要常备常新,课堂教学要不断的呈现新意,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课后反思如何反思呢?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反思。从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上入手,分析原因,看是理解教材的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驾驭课堂的问题、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等,拿出改进措施,看看如何改进对目标的达成更有效果。其次,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思,从学生学习的状态、互动的质量、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反思。然后,从作业、练习反馈的结果进行反思,看看我们的教和学还可以有怎样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