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作者】 刘海燕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北岩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打造高效课堂,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落实学生为主体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根本。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课堂效率
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地引起教师们的关注,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以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与提高。
一、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课前的备课,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我们才能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准确无误,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富有针对性,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深入研究教材,宏观把握教材
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等。
其次,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知识内在联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认真备学生。
当我们在一堂课的备课任务确定以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备课教案照本宣科地进行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活泼生动的学生群体,不是工厂中的机器零件,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它反映了学生的客观状况,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
备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对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即对学生的层次情况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层次,特别是学生对上一堂课内容的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应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所以,我们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预想到学生学习时将面临哪方面的困难及出现哪方面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正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
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
2.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快导入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会使成绩好的学生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有认真了,我也会的良好感觉。学生的精神上得到满足,会进一步产生学好的愿望,从而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而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及时给以肯定,那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考虑进行合理的分层。让尖子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求任务设置时应考虑让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让后进生感到有学习的乐趣,要求任务设置时考虑让他们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长期坚持这佯做,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很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落实学生为主体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根本。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课堂效率
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地引起教师们的关注,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和做法,以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与提高。
一、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课前的备课,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我们才能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准确无误,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富有针对性,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深入研究教材,宏观把握教材
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等。
其次,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知识内在联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认真备学生。
当我们在一堂课的备课任务确定以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备课教案照本宣科地进行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活泼生动的学生群体,不是工厂中的机器零件,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它反映了学生的客观状况,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
备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对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即对学生的层次情况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层次,特别是学生对上一堂课内容的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应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所以,我们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预想到学生学习时将面临哪方面的困难及出现哪方面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正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
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
2.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快导入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会使成绩好的学生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有认真了,我也会的良好感觉。学生的精神上得到满足,会进一步产生学好的愿望,从而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而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及时给以肯定,那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考虑进行合理的分层。让尖子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求任务设置时应考虑让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让后进生感到有学习的乐趣,要求任务设置时考虑让他们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长期坚持这佯做,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很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落实学生为主体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根本。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