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考政治归纳类问题”的解法例谈

【作者】 刘明和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五图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考政治试题中,经常出现“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出材料所揭示的道理或所反映的问题”类考题。这是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概括归纳类题型。该类问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考查的知识面广,学科整合性强,与其它类型的试题,诸如“例举题”、“理解说明题”、“材料分析题”等相比较,增加了一定难度。面对繁多的归纳类试题,学生往往感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
  其实,细加推敲,这类试题的解法还是有章可循的,就总的解题思路来讲,可分为“阅读理解——归纳整理——书面表达”三步走,应“勇于探究”,莫“无所事从”。就具体的解题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政治知识法。
  运用政治课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是最简捷的方法,现列举一二:
  1、回归教材法。
  将现存的问题回归到教材原来的位置,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课本原材料的归纳概括,因为试题所例举的材料一般都是课本中的精要语段,所以只要认真阅读这些语段,回归其在课本中的出处,然后巧用课本“框题”或“目题”原句总结,即可找到答案所在。
  如:“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开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止,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它的答案就是课本主题——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再如:“第一,人口迅速增长与耕地锐减的矛盾突出。第二,水资源严重不足,给工农业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第三,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损失严重。该题的答案即为原课本知识——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式。
  2、推论法。
  这类问题往往是具有前因后果联系的,大都以连锁的方式出现,解决的关键是理解原题中连锁的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原因项”,将“原因项”与“因果关系”整理总结即可。
  如:“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段——国家”。该题中“原因项”是“生产力”,“因果关系”是“依次为基础”,由此得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答案。
  再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该题中“原因项”是“原始社会”,“因果关系”是“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依次发展的”,由此得出该题的答案为“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或“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上述方法是最普通的方法,必须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由此可见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性。
  二、“语法”分析法。
  运用语法知识解决此类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层次分析法。
  这是一种用分析原文层次进行归纳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语文课“课文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原材料的层次,达到归纳之目的,对锻炼培养分析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可按照课文分析的方法,首先划清原材料的层次,然后归纳层意,最后概括主题的方法去解决。
  如:“自十月革命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先后经历两层高潮和两次低潮。第一次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随即转入低潮。第二次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起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
  分析上述材料不难看出,该材料可分为三层含义:第一层总述两次革命高潮。第二层分述第一次革命高潮。第三层分述第二次革命高潮。整段材料讲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低潮——高潮——低潮”,这样一个螺旋式发展的反复曲折过程。由此得出该题的答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反复曲折的。
  2、理解含义法。
  认真阅读原材料,分析材料的含义,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是解答归纳类问题最常见的方法。
  如:“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要“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和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全面进行法制建设。”;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材料可分为“法治”和“德治”两层含义,因此该题的答案可归纳为——“法治和德治并举”。
  3、原文收缩整理法。
  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分析原材料,找出能够代表原文的主干成分或主要字词,加以整理归纳,得出答案,其中心环节是找出关键字词。
  如:“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受有宪法规定的权利,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制裁。”
  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其主干成分是“平等”、“权利”、“义务”,由此整理得出——“公民平等的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4、标点分析法。
  利用汉语书面表达工整规范的特点,巧妙的运用原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分析归纳,是一种省时简便的方法,但必须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窥其型,不辨其意。
  如:“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中国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独立,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该材料中两个分号(或句号)将原文分为三个层次,每层说明一个主题。第一层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第二层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三层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繁荣中国。因此该题可归纳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
  总之,该类问题的解法与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与语文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各种方法的运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否可利用其它学科知识去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去探知,正所谓“学有万法,师法不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