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勇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课程内容基本上以枯燥难记的理论和公式为主,不像语文或者社会科学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大多数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当作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感觉学习压力大。在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数学。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只有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运用趣味教学方式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趣味教学;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迅速抓住他们的眼球。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对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多媒体已经普遍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视频、图片来展现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学生在有声音和图片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容易集中注意力,运用多媒体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直观、有趣,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学习技巧,学生在课堂上眼、耳、手并用,有利于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圆分成4、8、16等份,然后应用多媒体将这些碎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多媒体可以让这一过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进行自主思考,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将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所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会慢慢明白,虽然形状改变,但是面积却是不变的。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怎样计算?学生在多媒体内容的展示下,很容易就能发现,转变后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长则是圆的周长的 1/2,最后,学生就可以轻松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并且迅速完成记忆。
二、在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有着天性爱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新知的学习中如果带有故事的可爱人物和动人情节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老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是有趣的,是寓教于乐的,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学生也自然就会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来,互动的教学是老师所最期待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是愉悦的,是主动的,因此也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教学中不仅要收集各种有趣的故事,更要学会自编故事,并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故事与之配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获取尽可能多的趣味故事,也可以自编故事情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一改数学学习枯燥的现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枯燥的学习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数字的认识时,我把喜羊羊、海绵宝宝等小学生所熟悉的动画人物运用到数字认识中,小孩子对动画人物有着很深的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了,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慢慢接受数学,爱上数学。
三、在游戏活动中导入数学教学
小学生还处于好动、爱玩的成长阶段,小学生在玩游戏时,身心都是出于轻松的状态,也是大脑最为活跃的时候,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再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不仅会抵触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因此讨厌学,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师如果采用趣味性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结合知识进行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想要进一步的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尝试数学的实践应用。比如教师在进行“元、角、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玩家家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扮演小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儿子,教师将一些玩具标价,给学生准备一些圆角分的钱,让扮演“爸妈”的学生首先给“儿子”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儿子”来买玩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老师教授学生识别圆角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高兴的玩游戏,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动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情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要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在能读懂题目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课程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带一些平时小孩都爱玩的积木进入课堂,让学生拼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动手进行拼图,还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了解。老师在学生进行拼图时,可以进行指导,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相关的特点等,全方位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通过巧妙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设计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趣味性融入到作业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作业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发挥。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小明在实验室作清洁,失手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碎,三角形的玻璃一分为二,想去买一块回来,又不清楚三角形的尺寸,此时小明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对此问题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选有一个角的玻璃,将角的两边延长,但玻璃的形状却无法固定;有的同学说,选有两个角的玻璃,将角的边延长,交于一点,此时,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了,问题迎刃而解。将作业融入一些趣味性,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教学模式,学会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金彦.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J].学周刊,2013(30):315-316.
[2]郑立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法[J].学周刊,2013(27):278-279.
[3]史金花.论小学数学的趣味设计[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125-126.
关键词:趣味教学;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迅速抓住他们的眼球。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对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多媒体已经普遍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视频、图片来展现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学生在有声音和图片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容易集中注意力,运用多媒体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直观、有趣,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学习技巧,学生在课堂上眼、耳、手并用,有利于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圆分成4、8、16等份,然后应用多媒体将这些碎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多媒体可以让这一过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进行自主思考,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将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所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会慢慢明白,虽然形状改变,但是面积却是不变的。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怎样计算?学生在多媒体内容的展示下,很容易就能发现,转变后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长则是圆的周长的 1/2,最后,学生就可以轻松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并且迅速完成记忆。
二、在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有着天性爱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新知的学习中如果带有故事的可爱人物和动人情节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老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是有趣的,是寓教于乐的,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学生也自然就会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来,互动的教学是老师所最期待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是愉悦的,是主动的,因此也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教学中不仅要收集各种有趣的故事,更要学会自编故事,并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故事与之配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获取尽可能多的趣味故事,也可以自编故事情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一改数学学习枯燥的现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枯燥的学习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故事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数字的认识时,我把喜羊羊、海绵宝宝等小学生所熟悉的动画人物运用到数字认识中,小孩子对动画人物有着很深的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了,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慢慢接受数学,爱上数学。
三、在游戏活动中导入数学教学
小学生还处于好动、爱玩的成长阶段,小学生在玩游戏时,身心都是出于轻松的状态,也是大脑最为活跃的时候,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再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不仅会抵触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因此讨厌学,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师如果采用趣味性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结合知识进行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想要进一步的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尝试数学的实践应用。比如教师在进行“元、角、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玩家家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扮演小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儿子,教师将一些玩具标价,给学生准备一些圆角分的钱,让扮演“爸妈”的学生首先给“儿子”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儿子”来买玩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老师教授学生识别圆角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高兴的玩游戏,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动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情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要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在能读懂题目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课程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带一些平时小孩都爱玩的积木进入课堂,让学生拼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动手进行拼图,还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了解。老师在学生进行拼图时,可以进行指导,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相关的特点等,全方位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通过巧妙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设计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趣味性融入到作业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作业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发挥。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小明在实验室作清洁,失手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碎,三角形的玻璃一分为二,想去买一块回来,又不清楚三角形的尺寸,此时小明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对此问题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选有一个角的玻璃,将角的两边延长,但玻璃的形状却无法固定;有的同学说,选有两个角的玻璃,将角的边延长,交于一点,此时,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了,问题迎刃而解。将作业融入一些趣味性,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教学模式,学会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金彦.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J].学周刊,2013(30):315-316.
[2]郑立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法[J].学周刊,2013(27):278-279.
[3]史金花.论小学数学的趣味设计[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