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 盛 楠
【机构】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中西文化、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在逻辑关联和语序排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汉句子互译不仅是句子意义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句子逻辑关联方式的重构和语序的重新排列。分析比较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还在于可以挖掘和提升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深化翻译教学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翻译,影响
前言
由于中西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是句子逻辑连贯的方式不同,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还有就是中英句子在语序排列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英汉句子互译的过程不仅是句子在意义层面的转换,更要注意逻辑连贯方式的重构,还有语序的变化。在通顺达意的基础上,英汉句子的翻译要求译出的句子尽量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模式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葡萄”与“竹竿”:形合与意合
关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一个著名的“葡萄”与“竹竿”的比喻。汉语句子的结构像“竹竿”,是一节接一节的;而英语句子像“葡萄”,主干很短,“挂”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则很多。对于翻译而言,汉译英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竹竿”转换为“葡萄”的过程,而反过来说,英译汉则需要变“葡萄”为“竹竿”。
例1: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儿童的成长环境里有许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又有利于其适当反应能力的发展,那么儿童的智力就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原文句子结构繁复,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译文的句子变短,层层推进,形散而神聚,成功的将挂靠在主干上的串串“葡萄”变成了一节一节的“竹竿”。
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体思维,重分析,重概念,重视特殊的辨识,形成英语文化的细节分析认知模式,使英语句子具有重“形合”的特征,即通过明显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英语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外化”是英语句子具有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就是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突出,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主干结构简短而位置醒目(句首),句子的其它成分是通过各种手法层层搭建在主干上,“呈现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毕继万,1994:243-244),形如累累果实挂靠在树干上。
而“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浑然一体,形成了汉民族的整体思维特征和汉语文化的综合领悟的认知模式。因此,汉语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外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形态标志,而是注重隐性连贯,具有重“意合”的特征。汉语句子多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按逻辑顺序,一个动作之后接着下一个动作,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的,逐层铺开,一一交代,恰如流水般舒缓连绵,无限扩展。汉语句子在结构上显得松散随意,洒脱自如,句子的信息容量以“意尽为界”,可以不受语法形式的限制,富有弹性,易于联想,呈“线性地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申小龙,1988:59)。
例2:接着,他继续设想,鸡又生鸡,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卖牛得钱,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的计划。
He went on indulging in wishful thinking. Chickens would breed more chickens. Selling them would bring him money. With this he could buy cows.The cows would breed too and selling oxen would make more money for him. With the money, he could become a money lender. Such a succession of steps for getting rich, of cours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production.
原文如连珠炮般一口气叙述了一系列的事情,句中主语不断变换,短句接着短句,虽无连接词,但依时间发展顺序,合乎情理逻辑,语义表达酣畅淋漓,饱满而畅快。而译文用了七个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轴心,结构完整,逻辑连贯,语义清晰。
所谓翻译过程中“葡萄”与“竹竿”的互换,其实质是对句子的逻辑连贯方式的一种重构。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犹存,更有类同,以类同求关联,使译文通顺练达,圆润通融,是翻译应该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
译文1巧用汉语的关联词“如果”、“又”、“那么”,使得语义的衔接更加合理,很好地再现了原文固有的逻辑关联,且与汉语的“意合”传统并不违和,是神来之笔。
译文2通过词汇的复现来实现语义的衔接,和原文保持完全一致。整体上看,译文的句子结构简单,但起承转合,衔接自然,而且语言精练,节奏紧凑,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短句相连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浮想联翩、一气呵成的氛围,令人叫绝。
二、“由近及远”与“由远及近”
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一个以长镜头开场的电影是奥森·威尔斯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年)。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随之炸弹被放置到一辆轿车的后备箱中,然后镜头随着桥车缓缓的行驶巧妙而繁复地移动着,最后结束于炸弹的砰然爆炸,就这样,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由一颗炸弹引起的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境气氛中变得渐渐清晰起来。
无独有偶,中国电影也有用长镜头作开场的,那就是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的作品《大事件》。画面一开始是一段全景,镜头徐徐下移,远处的高楼和近处的旧屋形成鲜明对比,大街上人来车往,展现了现场的空间环境,为后面即将发生的激烈枪战作铺垫。随后,线索人物一一出场,由此拉开了故事发展的序幕。
在电影史上,师从《历劫佳人》中这个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天才长镜头的电影有很多,《大事件》也不例外,但具有东方文化成长背景的导演贡献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叙述故事的方式,顺序迥异,精彩程度却毫不逊色。
中英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描述有着不同的表达顺序,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上述长镜头的运用中,也广泛存在于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里。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受综合领悟认知模式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发散,由远及近,慢慢收拢;而英语的细节分析认知模式则是以客体思维为主导,从部分到整体,由近及远,小中见大。
例3:Alaska’s 2 A.M. sunset is still hours away and empty beer bottles full of soggy cigarettes butts are rolling across the floor of a van carrying members of Blues Traveler through the spectacular wilderness.
离阿拉斯加凌晨2点日落还有几个小时,在苍茫辽阔的荒野上,一辆面包车穿行而过,“蓝调旅者”乐队的歌手们就在车上。车厢内,空啤酒瓶在地板上到处滚动,里面塞满了湿烟头。
另外,认知模式的不同,使得英汉句子逻辑推理的手段各异,叙事和结论的顺序也是正好相反。英语语篇往往是先表态后叙事,开宗明义,点明主题,然后再作演绎推理。在主观表态的基础之上,具体描述客观情况或经过,可以保持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汉语语篇则是先叙事后表态,先陈述事情缘由,再归纳总结,最后破题,这样一来在表达个人的态度或观点时则更显合情。
还有,汉语句子对认知世界时空临摹的顺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英语句子则是从未知到已知,与汉语正好相反。英语的强调方式通常是把重要信息放在句首作为凸显,而汉语的强调通常是句尾焦点(end-focus),以造成加深印象的效果。
例4: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China in January. 我原来打算在今年一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
从语序上划分,原文是这样的:首先表达了失望之情,然后说明失望的原因是延期访问,最后说明这次访问在原来是定在一月份的。译文则首先说明了一月份有访问,然后说访问延期,最后是表达失望之情。译文和原文的顺序完全相反。
译文完整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信息,但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改变了原文信息排列的顺序,调整语序之后的译文读起来通顺自然,没有丝毫翻译的痕迹。
例5: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h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
客人对女主人费心费力准备并引以为自豪的那些东西,比如香醇的咖啡,松软的糕点,陈设考究的房间等等视若无睹,只是饶有兴味地与她的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对她而言,简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这更令人失望的了。
最后,在英汉句子翻译的过程中,状语和定语的顺序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其中,对于英语句子,时间和地点状语的排列,其顺序是先小后大;具有多重状语的句子,不同状语的排列顺序为“方式→地点→时间”。这两条都是和汉语正好相反。
例6:他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早晨六点三十分诞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
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of Hunan province at six-thirty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22, 1935.
例7:大会将于今年九月在北京隆重开幕。
The meeting will begin ceremoniously in Beijing the following September.(陈宏薇、李亚丹,2004:154)
对于含有多项定语的英语句子,其基本词序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次要意义到重要意义,由程度弱者到程度强者,由一般到专有。意思越具体,物质性越强,越靠近中心词。汉语句子则一般将所有定语都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
例8: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
Qufu,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birth place of Confucius, a well-renowned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teacher.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序排列的差异,在翻译时调整原文的句子结构,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阅读习惯,语言表达显得自然通顺,减少翻译的痕迹。
结论
上述“葡萄”和“竹竿”之喻、“远”“近”之异形象的说明了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句子的层面来分析、对比和鉴赏中西文化、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差异,通过探讨各种各样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更是为了挖掘和提升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深化翻译教学的教育意义。
英汉句子的互译既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我们对母语文化认知的难得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审美品味。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汉英句子结构与思维方式刍议〔M〕//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4:243-244;
[2] 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9
[3] 陈宏薇,李亚丹 (2004: 154)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盛楠,性别:女,工作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最后学历学位: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职称:副教授,职务:应用英语教研室主任。
(本文为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中的美学渊源》的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获批研究资金5000元。)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翻译,影响
前言
由于中西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是句子逻辑连贯的方式不同,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还有就是中英句子在语序排列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英汉句子互译的过程不仅是句子在意义层面的转换,更要注意逻辑连贯方式的重构,还有语序的变化。在通顺达意的基础上,英汉句子的翻译要求译出的句子尽量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模式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葡萄”与“竹竿”:形合与意合
关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一个著名的“葡萄”与“竹竿”的比喻。汉语句子的结构像“竹竿”,是一节接一节的;而英语句子像“葡萄”,主干很短,“挂”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则很多。对于翻译而言,汉译英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竹竿”转换为“葡萄”的过程,而反过来说,英译汉则需要变“葡萄”为“竹竿”。
例1: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儿童的成长环境里有许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又有利于其适当反应能力的发展,那么儿童的智力就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原文句子结构繁复,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译文的句子变短,层层推进,形散而神聚,成功的将挂靠在主干上的串串“葡萄”变成了一节一节的“竹竿”。
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体思维,重分析,重概念,重视特殊的辨识,形成英语文化的细节分析认知模式,使英语句子具有重“形合”的特征,即通过明显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英语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外化”是英语句子具有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就是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突出,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主干结构简短而位置醒目(句首),句子的其它成分是通过各种手法层层搭建在主干上,“呈现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毕继万,1994:243-244),形如累累果实挂靠在树干上。
而“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浑然一体,形成了汉民族的整体思维特征和汉语文化的综合领悟的认知模式。因此,汉语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外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形态标志,而是注重隐性连贯,具有重“意合”的特征。汉语句子多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按逻辑顺序,一个动作之后接着下一个动作,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的,逐层铺开,一一交代,恰如流水般舒缓连绵,无限扩展。汉语句子在结构上显得松散随意,洒脱自如,句子的信息容量以“意尽为界”,可以不受语法形式的限制,富有弹性,易于联想,呈“线性地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申小龙,1988:59)。
例2:接着,他继续设想,鸡又生鸡,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卖牛得钱,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的计划。
He went on indulging in wishful thinking. Chickens would breed more chickens. Selling them would bring him money. With this he could buy cows.The cows would breed too and selling oxen would make more money for him. With the money, he could become a money lender. Such a succession of steps for getting rich, of cours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production.
原文如连珠炮般一口气叙述了一系列的事情,句中主语不断变换,短句接着短句,虽无连接词,但依时间发展顺序,合乎情理逻辑,语义表达酣畅淋漓,饱满而畅快。而译文用了七个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轴心,结构完整,逻辑连贯,语义清晰。
所谓翻译过程中“葡萄”与“竹竿”的互换,其实质是对句子的逻辑连贯方式的一种重构。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犹存,更有类同,以类同求关联,使译文通顺练达,圆润通融,是翻译应该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
译文1巧用汉语的关联词“如果”、“又”、“那么”,使得语义的衔接更加合理,很好地再现了原文固有的逻辑关联,且与汉语的“意合”传统并不违和,是神来之笔。
译文2通过词汇的复现来实现语义的衔接,和原文保持完全一致。整体上看,译文的句子结构简单,但起承转合,衔接自然,而且语言精练,节奏紧凑,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短句相连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浮想联翩、一气呵成的氛围,令人叫绝。
二、“由近及远”与“由远及近”
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一个以长镜头开场的电影是奥森·威尔斯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年)。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随之炸弹被放置到一辆轿车的后备箱中,然后镜头随着桥车缓缓的行驶巧妙而繁复地移动着,最后结束于炸弹的砰然爆炸,就这样,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由一颗炸弹引起的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境气氛中变得渐渐清晰起来。
无独有偶,中国电影也有用长镜头作开场的,那就是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的作品《大事件》。画面一开始是一段全景,镜头徐徐下移,远处的高楼和近处的旧屋形成鲜明对比,大街上人来车往,展现了现场的空间环境,为后面即将发生的激烈枪战作铺垫。随后,线索人物一一出场,由此拉开了故事发展的序幕。
在电影史上,师从《历劫佳人》中这个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天才长镜头的电影有很多,《大事件》也不例外,但具有东方文化成长背景的导演贡献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叙述故事的方式,顺序迥异,精彩程度却毫不逊色。
中英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描述有着不同的表达顺序,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上述长镜头的运用中,也广泛存在于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里。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受综合领悟认知模式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发散,由远及近,慢慢收拢;而英语的细节分析认知模式则是以客体思维为主导,从部分到整体,由近及远,小中见大。
例3:Alaska’s 2 A.M. sunset is still hours away and empty beer bottles full of soggy cigarettes butts are rolling across the floor of a van carrying members of Blues Traveler through the spectacular wilderness.
离阿拉斯加凌晨2点日落还有几个小时,在苍茫辽阔的荒野上,一辆面包车穿行而过,“蓝调旅者”乐队的歌手们就在车上。车厢内,空啤酒瓶在地板上到处滚动,里面塞满了湿烟头。
另外,认知模式的不同,使得英汉句子逻辑推理的手段各异,叙事和结论的顺序也是正好相反。英语语篇往往是先表态后叙事,开宗明义,点明主题,然后再作演绎推理。在主观表态的基础之上,具体描述客观情况或经过,可以保持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汉语语篇则是先叙事后表态,先陈述事情缘由,再归纳总结,最后破题,这样一来在表达个人的态度或观点时则更显合情。
还有,汉语句子对认知世界时空临摹的顺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英语句子则是从未知到已知,与汉语正好相反。英语的强调方式通常是把重要信息放在句首作为凸显,而汉语的强调通常是句尾焦点(end-focus),以造成加深印象的效果。
例4: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China in January. 我原来打算在今年一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
从语序上划分,原文是这样的:首先表达了失望之情,然后说明失望的原因是延期访问,最后说明这次访问在原来是定在一月份的。译文则首先说明了一月份有访问,然后说访问延期,最后是表达失望之情。译文和原文的顺序完全相反。
译文完整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信息,但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改变了原文信息排列的顺序,调整语序之后的译文读起来通顺自然,没有丝毫翻译的痕迹。
例5: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h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
客人对女主人费心费力准备并引以为自豪的那些东西,比如香醇的咖啡,松软的糕点,陈设考究的房间等等视若无睹,只是饶有兴味地与她的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对她而言,简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这更令人失望的了。
最后,在英汉句子翻译的过程中,状语和定语的顺序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其中,对于英语句子,时间和地点状语的排列,其顺序是先小后大;具有多重状语的句子,不同状语的排列顺序为“方式→地点→时间”。这两条都是和汉语正好相反。
例6:他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早晨六点三十分诞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
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of Hunan province at six-thirty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22, 1935.
例7:大会将于今年九月在北京隆重开幕。
The meeting will begin ceremoniously in Beijing the following September.(陈宏薇、李亚丹,2004:154)
对于含有多项定语的英语句子,其基本词序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次要意义到重要意义,由程度弱者到程度强者,由一般到专有。意思越具体,物质性越强,越靠近中心词。汉语句子则一般将所有定语都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
例8: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
Qufu,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birth place of Confucius, a well-renowned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teacher.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序排列的差异,在翻译时调整原文的句子结构,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阅读习惯,语言表达显得自然通顺,减少翻译的痕迹。
结论
上述“葡萄”和“竹竿”之喻、“远”“近”之异形象的说明了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句子的层面来分析、对比和鉴赏中西文化、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差异,通过探讨各种各样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更是为了挖掘和提升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深化翻译教学的教育意义。
英汉句子的互译既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我们对母语文化认知的难得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审美品味。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汉英句子结构与思维方式刍议〔M〕//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4:243-244;
[2] 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9
[3] 陈宏薇,李亚丹 (2004: 154)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盛楠,性别:女,工作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最后学历学位: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职称:副教授,职务:应用英语教研室主任。
(本文为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中的美学渊源》的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获批研究资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