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与凝练

【作者】 吴金涛

【机构】 河南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的素养是引导职业认知和从事事业活动的基础,正确认识教师素养的构成并加以凝练,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地方性高校体育师资为适应转型发展,应从基础素养、实践素养、价值扩展素养和创新素养等方面进行养习,为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教师 素养构成 凝练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所本者在学校。我国高等院校面对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挑战,面对着对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从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出发,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现代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素养是指教师在各种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修习所形成的文化涵养,它是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被认可的、具有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人的素养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与对待所从事事业的基础,是指导人们参加教育活动的思想理论,也是推动人们能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加强对高校体育师资素养构成的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1具有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1.1 职业道德要优化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说明教师在培养理想人格中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该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傅玄《正心篇》中说:立德之本,某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这就是说,培养优秀道德品行的根本在于思想端正尤为重要,思想端正就会使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行为端正,就会使接近自己的人行为端正。另外,职业道德优化还要体现在热爱教育和体育事业,以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与作风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要热爱和关心自己教育的对象,公正平等与严格要求现结合,做到:课堂上,口吐珠玑、纵横古今、激励诱导、学者风范;课堂下,谈笑风生、热情亲切、关心爱护、如父似兄。真心实意教学生,真知灼见感学生。
  1.2 知识层面要广博
  逻辑思维能力实质上是一个智力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敏锐性如何,判断事物是否正确,想象力是否丰富,分析综合能力与解决处理问题方法是否得当等,都与智力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由于体育学科在培养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还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或多或少地制约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抓紧抓好各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努力实现体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优化刻不容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向博学方面发展正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做到既有学科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克服那种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1.3 心理素质要健康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胸怀理想,对工作和生活要充满激情和诗意,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就感的心态面对所从事的工作,让自己就像阳光一样,不仅能照亮别人,而且自己仍有不竭的能量。其次,要有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一个充满自信心的人,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追求卓越,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担当重任。同时,在意志方面就会有自觉性、勇敢性和坚毅性。还应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将远大理想和客观现实去完美结合。再次,要有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善于合作,经过努力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对上敬之以顺,对下待之以礼,对友动之以情,对敌化之以德。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心理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正确调整个人情绪,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不可避免的冲突,排除心理障碍,克服心理异常,凸显健康心理和个人魅力。
  2具有职业特点的实践素养
  2.1 教学指导能力要突出扎实
  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理论、掌握体育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具备从事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尽管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愿望,但由于不能有效地去指导、答疑和解惑,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体育课教学不管是在室内或是在室外进行,要突显课堂教学技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了充分施展。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
  2.2 组织协调能力要体现水平
  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任务,而且还需参加大量的课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诸如:群体活动、竞赛活动、课余训练、体质检测、健康指导、裁判工作、社团活动、保健康复等。开展这类话动不仅是教育效果的延伸,同时还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除了要求组织者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运筹、组织、管理、控制、裁决和协调能力。具体包括有:计划制定、方案设计、人员培训、场地器材调配、局面控制、时间安排、规则执行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因此,体育教师需加强有关技能的学习,经常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去积累经验,要摈弃浮躁、懒惰、粗枝大叶和墨守成规等陋习,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2.3 科学研究能力要达到精深
  高等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当前,高校的教育体系逐渐朝着“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仅具备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是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纵观历史,科技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综合到分化,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的过程,理、工、农、医、法、人文、经管和社会科学等知识交叉渗透与运用已非常广泛,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样是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人类正走向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必须进行历史上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与革新。”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变革中,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体育工作者要注重克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衡倾向,在掌握宽广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科技的整合,指导我们的实践不断发展。
  3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素养
  3.1 涉猎知识要广博
  我们都清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中国”的道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人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发扬“活到老、学到老”和终身受教育的精神,不断充实自我,追求卓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教育本身就具有前瞻性特点,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知识陈旧、老化,从而被时代所淘汰。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综合日益明显,某一学科往往与多种学科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纵横有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培根曾说过: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当前,“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与普及引起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使我们及时领会到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由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智慧的领悟,由智慧的领悟升华为人的现代化。
  3.2 博采众长要开放
  政治上的多极化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个主要潮流,信息社会使世界变成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国际之间的交流与来往日益频繁,资源、能源、信息共享,国与国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封闭保守就会落后。当前,各民族都存在着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素质的问题,作为现代人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要具备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以及跨国学习与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世界通用人才。实际上体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特点,人类所创造出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等都会在体育运动中得以施展和发挥。我们要博采众长,“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要善于引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智力成果,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汲取新的营养,以争创一流的精神,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乃至体育教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具有高效价值的创新素养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又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在思想沃土上生长、绽放的精神花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世界发达国家从学历社会、文凭社会迈向能力社会,这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在又由能力社会开始向创新社会迈进,这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强调知识的创新。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未来教师角色的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意识,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即能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在思维的广度上有多端性,在思维的深度上有独特性,在思维的灵活上有变通性。其次,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崇尚科学、解放思想、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再次,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去整合知识、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规律和丰富科学知识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只有具备创造性素质的人才会有开拓能力,才能成为教育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张立元.大学体育教育呼唤创新教育[J].许昌学院学报,2011.2
  [2]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吴金涛(1982-),男,河南周口人,硕研,讲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