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完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 王振忠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平定营镇岩面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看似内容简单,贴近学生生活,易学,易懂,但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位学生爱数学,亲数学,自主自觉地积极地学习,教师在教导中必须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苏联心理学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此时进行教学,效果最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不同的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与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优化课堂,提高效率,下面我谈谈我在课堂上激发兴趣常用的几种方式:
一、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如:开火车,夺红旗,摘苹果,放鞭炮,拍手儿歌等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怏然,其乐融融。如:一年级学习“8的认识”中,八个同学围成一圈,玩小学生经常爱玩的“手心手背”的游戏。看出手心的有几个,手背的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自然的就理解了8的组成,达到了寓教于乐,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教学大月小月时,我编了简单的顺口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大小月,并且课前课后都“歌不离口”。
二、创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能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例题“鸡有20只,鸡的只数是鸭的2/3,鸭有多少只?”紧接着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这是哪类应用题?单位“1”是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成功体验,稳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与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我总是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从不爱优弃差,反而对差生倍加爱护。我依据学生个性的差别,创造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四、巧设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职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天的作业设计是分层的,形式多样的。如为了了解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特意设计了一些创新题。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基础题。这样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使每位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使教学目标有人性化,弹性化的特点,增强了兴趣。切实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启迪兴趣。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是抽象的,而形是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而具体直观生动最能引起感官的感知。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时,通过对教具,实物的观察,理解,体会,建立这些形体的特征,掌握他们的异同。
六、从现实生活入手,增添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在教学中所选的素材基本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练习,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七、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兴趣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交流,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数学,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学具,放手让学生分组做盛水实验。通过操作,交流总结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兴趣高昂,掌握“圆锥体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八、通过多媒体,课件激趣
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光碟,课件等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连加”时,我先用电脑出示地上觅食的5只小鸡,再出示2只,最后出示1只。一边出示一边讲:“小鸡妈妈不在家,小鸡们自己出来找食物……。”学会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在故事情景中,在活动的画面里迎刃而解。可见利用课件,将静止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运动的,生动有趣的。写生爱看的动画节目,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多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总之,我本着“以趣促学”的思维,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因而学生轻松地驾弩于数学之上,达到“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逐步使他们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近,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苏联心理学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此时进行教学,效果最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不同的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与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优化课堂,提高效率,下面我谈谈我在课堂上激发兴趣常用的几种方式:
一、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如:开火车,夺红旗,摘苹果,放鞭炮,拍手儿歌等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怏然,其乐融融。如:一年级学习“8的认识”中,八个同学围成一圈,玩小学生经常爱玩的“手心手背”的游戏。看出手心的有几个,手背的有几个。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自然的就理解了8的组成,达到了寓教于乐,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教学大月小月时,我编了简单的顺口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大小月,并且课前课后都“歌不离口”。
二、创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能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例题“鸡有20只,鸡的只数是鸭的2/3,鸭有多少只?”紧接着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这是哪类应用题?单位“1”是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成功体验,稳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与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我总是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从不爱优弃差,反而对差生倍加爱护。我依据学生个性的差别,创造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四、巧设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职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天的作业设计是分层的,形式多样的。如为了了解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特意设计了一些创新题。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基础题。这样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使每位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使教学目标有人性化,弹性化的特点,增强了兴趣。切实做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启迪兴趣。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是抽象的,而形是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而具体直观生动最能引起感官的感知。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时,通过对教具,实物的观察,理解,体会,建立这些形体的特征,掌握他们的异同。
六、从现实生活入手,增添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在教学中所选的素材基本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练习,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七、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兴趣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交流,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数学,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学具,放手让学生分组做盛水实验。通过操作,交流总结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兴趣高昂,掌握“圆锥体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八、通过多媒体,课件激趣
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光碟,课件等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连加”时,我先用电脑出示地上觅食的5只小鸡,再出示2只,最后出示1只。一边出示一边讲:“小鸡妈妈不在家,小鸡们自己出来找食物……。”学会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在故事情景中,在活动的画面里迎刃而解。可见利用课件,将静止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运动的,生动有趣的。写生爱看的动画节目,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多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总之,我本着“以趣促学”的思维,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因而学生轻松地驾弩于数学之上,达到“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逐步使他们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近,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