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

【作者】 袁海杰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还如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请学生亲自到田野观察植物,看他们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以证实课文内容的正确性。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入学,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也要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如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们的常用语“你才几岁?”与“你太有才了!”两个“才”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学生能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变提了起来。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教师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早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教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谈感受,讲体会,那么课文的感悟也就更深了。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
  2.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让学生读题猜意,猜中想象,对文章的学习会更有求知欲。
  3.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这就是一个阅读问题,强化在读中悟,在读中升华,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灵活运用,广泛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教学效果也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