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庞立莲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洙边镇新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要求思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样一个绝对服从家长和教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好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工作只能循规蹈矩,习惯于在条条框框下生活和学习,谈不上创新。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学生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以此来引导社会评价,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效益观和人才评价标准,从而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上来,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教师要由教学的“操纵者”向“组织者”转变,这是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前提。只有认同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以独立思维的能力。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做到敢说、敢问、敢辩,抓住学生带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制造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导语、独特的课堂教学形式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老师的教学才是成功的,那种传统的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得到锻炼。可以说,学生的兴趣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要在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兴趣上狠下功夫。如果能够采取研究式教学,对宪法和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作一个简单的罗列,告诉学生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参政议政,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这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就会自觉地探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途径,就会对目前我国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无疑会给他们留下印象。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原来的死记硬背相比较,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的课堂中,有些知识点甚至会使他们终生难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课堂就会被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就会得到锻炼,学生会真正地爱上思想政治课。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求师生平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建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时相应地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比如通过口试和撰写小论文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可以引导教师们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从而打造一个和谐课堂。初中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由于身处信息社会,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以获得大量信息,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必然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因此,提供一个渠道,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会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有吸引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该建立平等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另外,这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能够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四、改革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评价只追求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目标,不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不注重学生的行为,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与学生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示他们的成绩。不要仅凭借单一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评价方法可以有多个方面:可以通过平时观察,对每一个学生写出描述性评语;对学生的集体实践活动给予评价;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给予评价;制作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考试方法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考试形式可以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写小论文、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也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只有改革评价方法,才能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改革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样一个绝对服从家长和教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好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工作只能循规蹈矩,习惯于在条条框框下生活和学习,谈不上创新。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学生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以此来引导社会评价,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效益观和人才评价标准,从而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上来,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教师要由教学的“操纵者”向“组织者”转变,这是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前提。只有认同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以独立思维的能力。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做到敢说、敢问、敢辩,抓住学生带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制造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导语、独特的课堂教学形式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老师的教学才是成功的,那种传统的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得到锻炼。可以说,学生的兴趣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要在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兴趣上狠下功夫。如果能够采取研究式教学,对宪法和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作一个简单的罗列,告诉学生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参政议政,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这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就会自觉地探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途径,就会对目前我国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无疑会给他们留下印象。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原来的死记硬背相比较,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的课堂中,有些知识点甚至会使他们终生难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课堂就会被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就会得到锻炼,学生会真正地爱上思想政治课。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求师生平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建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时相应地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比如通过口试和撰写小论文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可以引导教师们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从而打造一个和谐课堂。初中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由于身处信息社会,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以获得大量信息,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必然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因此,提供一个渠道,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会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有吸引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该建立平等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另外,这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能够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四、改革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评价只追求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目标,不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不注重学生的行为,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与学生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示他们的成绩。不要仅凭借单一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评价方法可以有多个方面:可以通过平时观察,对每一个学生写出描述性评语;对学生的集体实践活动给予评价;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给予评价;制作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考试方法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考试形式可以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写小论文、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也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只有改革评价方法,才能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改革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