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作者】 刘宝忠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爱的活动”中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做到感恩,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进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感受爱 寻找爱 回报爱
如果说“晓之以理塑形象”的养成教育注重的是建立一种有校园文化内涵的秩序,那么“动之以情重内修”的感恩教育,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真实体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生成。早在古代我们就有“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的故事,“乌鸦反哺”的现象也给我们的教育带了启发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感情冷漠?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认为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会感恩?家长无奈,教师困惑,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其实在质疑孩子的时候首先质疑我们的教育,除了重点学校、考高分的期望,我们的教师、家长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归根结底,学生是缺乏爱的教育,而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中开展“爱的活动”,在活动中贯穿感恩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让孩子关注到身边的爱,他才能体验到爱;只有体验到爱,他才能珍惜爱;只有珍惜爱,他才能懂得爱;只有懂得爱,他才能懂得感恩。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在提高认识中感受爱——在活动互动中寻找爱——在自觉行动中回报爱,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在提高认识中感受爱
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感激帮助过你的人,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感恩是让人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懂得珍惜和爱护自然、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需要爱的教育者,我们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们的教育,同时也要让爱的火种从教师的心中燃烧,这把爱的火才能感染学生。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师队伍中举行与“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有关的征文或是演讲比赛,教师们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汇成了源源不断的感激,在内心里对“感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能将“感恩”化为“感动”,而这种感动就是唤醒、是激励,用这样的感动才能去滋润无数渴望在爱中成长的幼小心灵。
课堂是老师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阵地,教材也为孩子们体验感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当中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渗透了感恩教育,如《掌声》、《一株紫丁香》、《我的母亲——大堰河》等等。在语文课堂上结合感恩教育,能够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数学课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爱你,中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科学课,让学生们了解地球,走进大自然,从而感悟生命的美好,感恩地球的馈赠等。
其次,感恩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可以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如何开展等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在告诉家长,并通过设计一些孩子与家长互动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家长与学生对爱的理解。例如,在母亲节时,让孩子为妈妈洗一次脚,这是对家人的爱,是对亲情的感恩;在植树节时,提倡家长与孩子们共同植树,这是对大自然的爱,是对社会的感恩;在国庆节时,倡导家长理性爱国,教会孩子认识国货,支持国货,这是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感恩。只有当孩子们感受到了他周围的人,他生活的空间处处有感恩,处处可以感恩时,他才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实践到行动中去。
二、在活动互动中寻找爱
感恩教育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要让老师和学生在正确认识爱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活动来深化对感恩的理解。首先,在校园里,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三、在自觉行动中回报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仅仅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的“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而“爱的活动”能够唤醒孩子对爱理解、对感恩的关注,孩子们通过知恩、识恩、感恩,才会懂得同样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人。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同学之间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孩子们应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爱和感恩:动手做一张爱心卡,把它送给让我感动的人;为地震、冰雪灾害里的人们捐款捐物,他们更需要关爱;把喜欢的书籍送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进行实践调查,寻找身边的感动;把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做成手抄报,在校园里进行展览,这是分享彼此对感恩的领悟……孩子的内心是一粒种子,你若播撒爱,他们便开出感恩之花。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学生们在爱中成长了,在爱中进步了。他们会变得感觉更敏锐了,情感更丰富了,他们懂得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与事,他们懂得珍惜已得的爱,他们也会懂得在得到的同时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这样的学生人格才是健全的;有这样的学生,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有这样的学生,校园才是和谐的。
总之感恩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孩子心灵的灯塔,校园是这座灯塔的主要阵地,教师要用爱点亮这座灯塔,让灯塔的光芒照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更要永久地照亮在孩子的心中。同时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作为小学生,更应该让他们在“爱的活动”中加深对感恩的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感受爱 寻找爱 回报爱
如果说“晓之以理塑形象”的养成教育注重的是建立一种有校园文化内涵的秩序,那么“动之以情重内修”的感恩教育,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真实体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生成。早在古代我们就有“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的故事,“乌鸦反哺”的现象也给我们的教育带了启发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感情冷漠?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认为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会感恩?家长无奈,教师困惑,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其实在质疑孩子的时候首先质疑我们的教育,除了重点学校、考高分的期望,我们的教师、家长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归根结底,学生是缺乏爱的教育,而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中开展“爱的活动”,在活动中贯穿感恩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让孩子关注到身边的爱,他才能体验到爱;只有体验到爱,他才能珍惜爱;只有珍惜爱,他才能懂得爱;只有懂得爱,他才能懂得感恩。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在提高认识中感受爱——在活动互动中寻找爱——在自觉行动中回报爱,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在提高认识中感受爱
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感激帮助过你的人,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感恩是让人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懂得珍惜和爱护自然、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需要爱的教育者,我们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们的教育,同时也要让爱的火种从教师的心中燃烧,这把爱的火才能感染学生。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师队伍中举行与“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有关的征文或是演讲比赛,教师们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汇成了源源不断的感激,在内心里对“感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能将“感恩”化为“感动”,而这种感动就是唤醒、是激励,用这样的感动才能去滋润无数渴望在爱中成长的幼小心灵。
课堂是老师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阵地,教材也为孩子们体验感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当中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渗透了感恩教育,如《掌声》、《一株紫丁香》、《我的母亲——大堰河》等等。在语文课堂上结合感恩教育,能够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数学课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爱你,中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科学课,让学生们了解地球,走进大自然,从而感悟生命的美好,感恩地球的馈赠等。
其次,感恩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老师可以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如何开展等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在告诉家长,并通过设计一些孩子与家长互动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家长与学生对爱的理解。例如,在母亲节时,让孩子为妈妈洗一次脚,这是对家人的爱,是对亲情的感恩;在植树节时,提倡家长与孩子们共同植树,这是对大自然的爱,是对社会的感恩;在国庆节时,倡导家长理性爱国,教会孩子认识国货,支持国货,这是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感恩。只有当孩子们感受到了他周围的人,他生活的空间处处有感恩,处处可以感恩时,他才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实践到行动中去。
二、在活动互动中寻找爱
感恩教育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要让老师和学生在正确认识爱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活动来深化对感恩的理解。首先,在校园里,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三、在自觉行动中回报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仅仅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的“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而“爱的活动”能够唤醒孩子对爱理解、对感恩的关注,孩子们通过知恩、识恩、感恩,才会懂得同样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人。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同学之间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孩子们应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爱和感恩:动手做一张爱心卡,把它送给让我感动的人;为地震、冰雪灾害里的人们捐款捐物,他们更需要关爱;把喜欢的书籍送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进行实践调查,寻找身边的感动;把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做成手抄报,在校园里进行展览,这是分享彼此对感恩的领悟……孩子的内心是一粒种子,你若播撒爱,他们便开出感恩之花。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学生们在爱中成长了,在爱中进步了。他们会变得感觉更敏锐了,情感更丰富了,他们懂得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与事,他们懂得珍惜已得的爱,他们也会懂得在得到的同时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这样的学生人格才是健全的;有这样的学生,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有这样的学生,校园才是和谐的。
总之感恩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孩子心灵的灯塔,校园是这座灯塔的主要阵地,教师要用爱点亮这座灯塔,让灯塔的光芒照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更要永久地照亮在孩子的心中。同时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作为小学生,更应该让他们在“爱的活动”中加深对感恩的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