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七年级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作者】 刘定琴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陆坪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学生认知不足,老师传授不够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与老师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老师一本教案讲几代人,一上课从头讲到尾,从不对学生发问或适时引导。这样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产生偏差。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但中心是围绕这课内,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②因此,学生认知不足与老师传授不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学生无法正确定位学科重要性,而致使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学生无法正确定位学科,致使有些学生偏科。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三,还偏科,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一到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赏识教育,点燃希望的火花
学困生虽然暂时成绩落后,但是他们身上毕竟还是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去捕捉。通过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例如在作文批改中,某些学困生表现较好时,既可在班上公开表扬。也可在作文后留下激励性语言;较为简单的问题,给学困生,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
(二)乐群其中,圆滑实施
作为老师,我们要融入学生的群体中,与他们在心灵上沟通,在精神上对话。同时,在涉及学科的任务时,我们要负责任地督促和检查,并且及时地反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的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中,与学生发生碰撞时,我们要问清原因,理智选择,灵活处理。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尽其义务,在极力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能成材。让学生在感动中获得激励和斗志。我想,学生也不会再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三)加强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是无法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少数学生甚至在阅读上就存在极大的困难,而那些抽象思维和综合性的写作更是他们难以掌握的。所以,转化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的,运用到学习方法上有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只有根据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智力和已有的知识等制定出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四)肯定学困生的“成功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教师的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能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中要尽量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实际上学困生并非各方面都差,在有一些方面还是有突出的地方。因此,教师只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并注意抓住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人人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促进学风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建立机制,共同参与,智慧解决
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召集各类层次的学生探讨拟订语文学习计划和确立教学目标。让他们自己制定,分析评价。老师在最后对其计划和目标进行整合,评价其绩效,在全班取得通过后,就着手督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只负责总揽根本,进而激励、矫正、指点、整合、评价等。在具体教授课文时,让学生提前预备课文,提倡“问题教学”与“主线式教学”及“外延化教学”,让学生“立足根本,联系实际,内外合一”。在这样一种“快乐课堂”中寻找“语文梦”。当然,老师时刻要紧记于心的是,学生最终要考试的,课讲得再好,学生评价再高,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高考中学生的“分数”。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及解题技巧。让他们的这些能力在“大语文观”的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学生认知不足,老师传授不够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与老师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老师一本教案讲几代人,一上课从头讲到尾,从不对学生发问或适时引导。这样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产生偏差。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但中心是围绕这课内,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②因此,学生认知不足与老师传授不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学生无法正确定位学科重要性,而致使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学生无法正确定位学科,致使有些学生偏科。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三,还偏科,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一到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赏识教育,点燃希望的火花
学困生虽然暂时成绩落后,但是他们身上毕竟还是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去捕捉。通过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例如在作文批改中,某些学困生表现较好时,既可在班上公开表扬。也可在作文后留下激励性语言;较为简单的问题,给学困生,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
(二)乐群其中,圆滑实施
作为老师,我们要融入学生的群体中,与他们在心灵上沟通,在精神上对话。同时,在涉及学科的任务时,我们要负责任地督促和检查,并且及时地反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的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中,与学生发生碰撞时,我们要问清原因,理智选择,灵活处理。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尽其义务,在极力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能成材。让学生在感动中获得激励和斗志。我想,学生也不会再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三)加强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是无法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少数学生甚至在阅读上就存在极大的困难,而那些抽象思维和综合性的写作更是他们难以掌握的。所以,转化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的,运用到学习方法上有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只有根据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智力和已有的知识等制定出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四)肯定学困生的“成功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教师的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能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中要尽量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实际上学困生并非各方面都差,在有一些方面还是有突出的地方。因此,教师只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并注意抓住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人人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促进学风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建立机制,共同参与,智慧解决
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召集各类层次的学生探讨拟订语文学习计划和确立教学目标。让他们自己制定,分析评价。老师在最后对其计划和目标进行整合,评价其绩效,在全班取得通过后,就着手督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只负责总揽根本,进而激励、矫正、指点、整合、评价等。在具体教授课文时,让学生提前预备课文,提倡“问题教学”与“主线式教学”及“外延化教学”,让学生“立足根本,联系实际,内外合一”。在这样一种“快乐课堂”中寻找“语文梦”。当然,老师时刻要紧记于心的是,学生最终要考试的,课讲得再好,学生评价再高,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高考中学生的“分数”。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及解题技巧。让他们的这些能力在“大语文观”的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