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段 芳
【机构】 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引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将学案导学模式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语文 教学理念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研究。
二、“学案导学”的目的
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
三、学案导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学案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学案导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学案导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学习情况,及时纠正他们学习中的偏差。
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
3、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指导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五、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预习课文:自由阅读课文,就内容主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大的方面或字词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细节方面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任何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想法观点均可。预习笔记保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打好基础。预习能培养学生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
2.协助提问:?教师提出一个协助学生读懂文本的核心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的保障,提供给学生在阅读时思考。该环节实现老师以文本为中介与作者的对话,也是老师与本身阅历的对话。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因为要切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
3.自主阅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阅读,?对照自己预习时的体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预习时的阅读体验。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和批判性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合作交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交流,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形式可以多样化:?朗读、倾诉、质疑、批判等等。此外,必须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组员们在表达、倾听的基础上反思、讨论,提出新的看法。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或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做重点辅导。此环节让每个学生就文本平等交流、自主表达、耐心倾听、激发创造,这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是整个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该环节锻炼了学生听、说、思维的能力。
5.分享和总结:?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的讨论结果独立形成文字,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质疑,自由陈述观点,实现组间对话。学生或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总结,相互激励,以改进自己小组各方面的学习,巩固小组建设。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在这种模式下,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文.浅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2] 张晓东.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2)
[3] 陆妍. 导之以行,学之有据——谈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4(43)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语文 教学理念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研究。
二、“学案导学”的目的
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
三、学案导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学案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学案导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学案导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学习情况,及时纠正他们学习中的偏差。
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
3、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指导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五、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预习课文:自由阅读课文,就内容主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大的方面或字词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细节方面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任何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想法观点均可。预习笔记保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打好基础。预习能培养学生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
2.协助提问:?教师提出一个协助学生读懂文本的核心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的保障,提供给学生在阅读时思考。该环节实现老师以文本为中介与作者的对话,也是老师与本身阅历的对话。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因为要切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
3.自主阅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阅读,?对照自己预习时的体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预习时的阅读体验。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和批判性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合作交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交流,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形式可以多样化:?朗读、倾诉、质疑、批判等等。此外,必须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组员们在表达、倾听的基础上反思、讨论,提出新的看法。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或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做重点辅导。此环节让每个学生就文本平等交流、自主表达、耐心倾听、激发创造,这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是整个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该环节锻炼了学生听、说、思维的能力。
5.分享和总结:?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的讨论结果独立形成文字,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质疑,自由陈述观点,实现组间对话。学生或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总结,相互激励,以改进自己小组各方面的学习,巩固小组建设。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在这种模式下,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的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文.浅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2] 张晓东.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2)
[3] 陆妍. 导之以行,学之有据——谈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