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刘光军

【机构】 新疆哈密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第一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化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和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创新环境。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会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例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我把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课前搜集环境污染资料,图片,数据,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这样几百字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几千、几万字的资料,书本由薄变厚,知识由少变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2.鼓励质疑,启发创新。创新来自问题和质疑,质疑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藏创新的萌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争议。例如,学习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以后,我鼓励学生质疑,对于这个实验操作,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纷纷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2)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3)试管口为什么不加橡皮塞?(4)为什么导管要尽量插到试管底部?……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他们带着提出的问题,思考分析、讨论交流。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说出理由,供其他学生参考,使学生在争议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演示,讲述,直到学生理解为止。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得到了训练,而且还产生了创造性的见解。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对此,化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探索精神。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人物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鼓励青少年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相,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推动化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办法。教师要提倡学生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新。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随时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具有创新思维的新设想,新方法。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适时地提出:你们还可以采用那些仪器来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积极地探究、思考。这时,有同学说:“可以试管代替锥形瓶”;有同学说:“不用长颈漏斗,直接用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还有同学说;“可用烧瓶或广口瓶代替锥形瓶”等等。针对同学们的回答,我让他们一个、一个上台进行组装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一种创新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三、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境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新形象。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补充实验,教学图片,实物及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进行观察,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的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提高。例如: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就联想到怎样除掉水壶中的水垢或锅垢,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联想甚至猜想、奇想、幻想。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支底部有一个小洞的试管,有块状石灰石和一个盛有稀盐酸的烧杯,有一根铜丝,有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如何来制取二氧化碳。这时,同学们积极思考,加上老师适时地疏导,最终同学们得到了一个切实可靠的制取方案。这样,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总之,教学的创新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尽可能达到教材要求。这样,不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