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柯丽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我们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顺应新的课改。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与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以提升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实效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令许多教师困惑的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课堂热闹了,可教学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学生的能力仍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深入的分析,我以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实效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关心学生,从我们内心要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和谐的、相互信任的、相互鼓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直接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飞跃与突破就是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伙伴、朋友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这样的心理效能,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才会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气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创业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以最大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堂课中,关键要看该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有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的能力,同时又能恰当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课本的知识精心加工,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景,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消除其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有意识地让差生多开口,多表现,使其具有成功的喜悦。
  二、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语言环境
  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年龄段,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这种兴趣象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能完全明白学习的目的,如果仅凭兴趣,而不去解决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的兴趣将会随着难度的加大,知识水平的加深而丧失殆尽。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甚为重要,教师要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们以愉快的心境去获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他不但要讲清学习的重要性,还要使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又是演员,他要不断积极创设条件和环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产生想用去思维、表达的愿望和乐趣。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与学的关系,它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它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以一定教学内容为媒介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传递对学生的鼓励、信任和尊重,从而学生也体会到了温暖,得到了勇气,于是他们敢于开口、敢于表达了,他更有信心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
  三、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方法,创设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年龄期,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若天天仅仅是单调重复,学生对其兴趣也会慢慢减退,所以在中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那些毫无新意、毫无创造、常年机械重复教材内容的教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更不用说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了。那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魅力来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兴趣激发而突破课本的约束,涉取更广博的知识呢?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已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正是所谓“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但有了激情,他们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的信心。总之,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开放性评价体系
  在评价时要采取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使学生懂得重过程、轻结果;重独特见解轻简单模仿;重举例证实轻胡乱猜测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强调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更加有助于学生创造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每个方面。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信心,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涂建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才智》.2012年20期
  【2】张玉勇;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华章》.2011年14期
  【3】陈连秋.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