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作者】 王 群
【机构】 云南省镇雄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效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备受老师关注的话题之一。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的艺术算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成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因此,生物学教师理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而新课程背景下不少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致使出现了课堂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应该是广大生物教师积极探讨与研究的又一中心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有效
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并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保证。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最有效呢?其实,课堂提问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是带着问题进行这些环节。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在何处何时组织提问,要想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重、难点,进行有效设问
一节课的问题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构思,要以一两个核心问题将所有设问统领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线,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如:《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基因突变”,核心问题如此设计: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设问,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知识。核心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巧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问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课堂上巧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会将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眼光来观察世界,用生物科学来实践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在课堂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模拟了如此的生活情景:把相同数量的的同种红心萝卜条放入各自盛有等量的清水、蔗糖溶液、沸水溶液的三个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三个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让学生触摸萝卜条的变化。贴近生活的情景,加上现场实验操作,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设置了以下问题:萝卜条软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出萝卜条细胞失水、吸水),继续问植物细胞失水、吸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观察植物细胞失水、吸水后的变化?要想观察细胞的变化必须使用显微镜,那么需要进行哪些基本操作来达成这个实验目的呢?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需要进行以下步骤(若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表皮):一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二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三是使细胞处于一定的外界溶液中,再观察细胞的变化。学生们小组讨论明确了这三步的具体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控制好难度、巧设“坡度”,进行有效设问
课堂提问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会使提问失去价值。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4、逐步引导思维深入,进行有效提问
根据人类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这一认知规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该从基础到提升,注意提问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进一步研究……”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得到锻炼并逐渐提高。如:《遗传与变异》模块中的“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在介绍完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后,为了弄清楚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关系,问题如此设计:子二代中的性状类型与亲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亲本性状也有新组合性状)这些新组合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还遵循孟德尔的分离规律?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能否建立某种数学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对你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组拓展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特点,学生们尝试解释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中“分”和“合”的原因,并启发学生对两个遗传规律的理解上升到了数学思维的层次,实现了学科综合能力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每位教师都应该牢记,课堂提问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更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善问”、“巧问”,还要善于导疑、释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促使“教学相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有效
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并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保证。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最有效呢?其实,课堂提问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是带着问题进行这些环节。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在何处何时组织提问,要想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重、难点,进行有效设问
一节课的问题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构思,要以一两个核心问题将所有设问统领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线,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如:《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基因突变”,核心问题如此设计: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设问,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知识。核心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巧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问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课堂上巧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会将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眼光来观察世界,用生物科学来实践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在课堂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模拟了如此的生活情景:把相同数量的的同种红心萝卜条放入各自盛有等量的清水、蔗糖溶液、沸水溶液的三个烧杯中,让学生观察三个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让学生触摸萝卜条的变化。贴近生活的情景,加上现场实验操作,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设置了以下问题:萝卜条软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出萝卜条细胞失水、吸水),继续问植物细胞失水、吸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观察植物细胞失水、吸水后的变化?要想观察细胞的变化必须使用显微镜,那么需要进行哪些基本操作来达成这个实验目的呢?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需要进行以下步骤(若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表皮):一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二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三是使细胞处于一定的外界溶液中,再观察细胞的变化。学生们小组讨论明确了这三步的具体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控制好难度、巧设“坡度”,进行有效设问
课堂提问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会使提问失去价值。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4、逐步引导思维深入,进行有效提问
根据人类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这一认知规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该从基础到提升,注意提问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进一步研究……”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得到锻炼并逐渐提高。如:《遗传与变异》模块中的“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在介绍完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后,为了弄清楚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关系,问题如此设计:子二代中的性状类型与亲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亲本性状也有新组合性状)这些新组合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还遵循孟德尔的分离规律?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能否建立某种数学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对你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组拓展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特点,学生们尝试解释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中“分”和“合”的原因,并启发学生对两个遗传规律的理解上升到了数学思维的层次,实现了学科综合能力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每位教师都应该牢记,课堂提问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更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善问”、“巧问”,还要善于导疑、释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促使“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