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化学课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 谷永香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工师三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恰当适时的鼓励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学习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按个人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或者说是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学习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其直观性、趣味性、新异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时,先把15ml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加少量酚酞,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然后再用滴管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此时还是红色的溶液慢慢变淡直至变成无色溶液,学生一下子惊呆了,用诧异的眼神看着烧杯,学生不由自主的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又有红色变成无色,好神奇,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点时,可以讲一个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由故事学生能够很快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以及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在学习下册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内容时,先以讲故事开始,斯科特率领南极科考队到南极考察却全部死在南极,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带了大量的给养和燃料,为什么却……原因是焊煤油桶是用锡焊的,锡在很低温度下发生“锡瘟”,只要有焊锡的地方锡全部变成粉末,那么煤油全部漏完了,他们如果对金属锡有更多的了解,就不会发生上述事件。学生听完后,对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以增强内部动机。
化学源自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实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也符合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比如学习了碳酸盐的性质后设计题目:家里烧开水壶中的水垢可以用什么来除去?并请你动手试一试。又比如不法商贩用黄铜当真金出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揭露他的罪行?当学生能有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习动机就会被调到起来。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进行展示。尤其是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时,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对概念模糊不清的认识,导致在做题时出错率较高,采用了Flash动画演示后,使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抽象变形象,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并尽可能地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还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也快。化学用语贯穿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有些学生就是不会正确书写,尤其是书写离子符号,记不清带正电还是负电,也不知道带几个单位正电(负电)荷。但学生出错时,你当面亲自给学生指导方法,并出上相应的练习,学生才清楚知道如何书写,以后再出现这样的练习,他们就不会再出错。
五、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化学是理科,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七、八年级数学、物理学不懂,就自然而然认为化学也学不会,从心底里就产生了恐惧。课堂上提问学生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误,便送上一句简单的话语“坐下再想想,没关系”,到下节课再有问题时(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还会把他叫起来,当他回答正确时,我会给以表扬,从他脸上露出的笑容就可以知道我对他的肯定,慢慢地你发现他学习化学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成绩也进步很快。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参考文献:
1、1995---2014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3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学习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按个人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或者说是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学习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其直观性、趣味性、新异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时,先把15ml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加少量酚酞,此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然后再用滴管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此时还是红色的溶液慢慢变淡直至变成无色溶液,学生一下子惊呆了,用诧异的眼神看着烧杯,学生不由自主的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又有红色变成无色,好神奇,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点时,可以讲一个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由故事学生能够很快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以及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在学习下册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内容时,先以讲故事开始,斯科特率领南极科考队到南极考察却全部死在南极,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带了大量的给养和燃料,为什么却……原因是焊煤油桶是用锡焊的,锡在很低温度下发生“锡瘟”,只要有焊锡的地方锡全部变成粉末,那么煤油全部漏完了,他们如果对金属锡有更多的了解,就不会发生上述事件。学生听完后,对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以增强内部动机。
化学源自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实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也符合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比如学习了碳酸盐的性质后设计题目:家里烧开水壶中的水垢可以用什么来除去?并请你动手试一试。又比如不法商贩用黄铜当真金出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揭露他的罪行?当学生能有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习动机就会被调到起来。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进行展示。尤其是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时,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对概念模糊不清的认识,导致在做题时出错率较高,采用了Flash动画演示后,使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抽象变形象,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并尽可能地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还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也快。化学用语贯穿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有些学生就是不会正确书写,尤其是书写离子符号,记不清带正电还是负电,也不知道带几个单位正电(负电)荷。但学生出错时,你当面亲自给学生指导方法,并出上相应的练习,学生才清楚知道如何书写,以后再出现这样的练习,他们就不会再出错。
五、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化学是理科,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七、八年级数学、物理学不懂,就自然而然认为化学也学不会,从心底里就产生了恐惧。课堂上提问学生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误,便送上一句简单的话语“坐下再想想,没关系”,到下节课再有问题时(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还会把他叫起来,当他回答正确时,我会给以表扬,从他脸上露出的笑容就可以知道我对他的肯定,慢慢地你发现他学习化学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成绩也进步很快。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参考文献:
1、1995---2014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3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