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演化与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作者】 李志鑫 潘 立 吕 迅 平传娟
【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校实验室演化历程
80年代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模式进行设置,即主要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管理工作由各个教研室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素养较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院校二级实验室管理模式暴露出来的局限性越来越严重,甚至阻碍人才的培养、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典型特征如:学科壁垒森严,缺乏信息交流和互动;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周转率较低,仪器设备跨学科跨实验室使用困难,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现象严重,这些均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满足人才培养。虽然国家在1992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规程》,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统一和规范。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延伸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均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仍然是以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为主,虽然管理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中的价值,由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单一,缺乏服务化实验文化的培养,导致服务面狭小,显然已经不适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演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加大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投入力度;随着科研考核在人才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实验室的任务日益繁重,此时高校实验室已经从单纯的教学验证性实验室,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平台,逐步增强对教师科研的服务意识,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综合研究培训基地转变。常见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
(1)校、院、系、研究室四级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合并,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部分系扩大规模,转变为学院,同时增加学科种类和规模,衍生出来的一种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主要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划分,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实验室。这种实验室针对特定的专业和特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依附性,按照学生的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实验内容具体,主要由各个教研室进行实验室管理,并且指导教师一般由理论课教师担任。
(2)校、院、研究室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与第一种的四级管理模式十分相似,也是直线型管理。只是把院系的管理职能合二为一,主要由学校和实验室所在的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学院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管理发挥起主导作用。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是由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可能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人事关系处于不同的学院或者同一学院的不同部门,在科研方向、课题方面可能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在开展实验课程时,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同时理论课任课教师担当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室的管理一般委托有责任心或者课程负责教师担任。此类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多适用于公共课程,所开设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整体来看学生的验证性实验与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差别,而且此类公共课程实验设备仪器的更新速度缓慢,一般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任课教师一般精力投入有限,对教师个人的考核科研比重的加大,很难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方向,管理的客观因素,造成公共基础实验室发展缓慢,教师积极性受到限制。
(3)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大规模实施,被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与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向,任课方向的差别越来越大。为了弥补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学校发展战略,成立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实验室,其中实验中心下面设置相关的功能实验室,其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主任直接负责,一般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不在担任实验指导教师,每个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员岗位。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对专业实验室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但理论任课教师参与程度减少,减少了教师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不利于理论教学和自身成长。另外科研实验室一般隶属于各个研究所或者课题组,一般不受制于实验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割裂了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之间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专业兴趣、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科研实验室由部分老师或者学科带头人代为管理使用,不利于不同学科参与实验,满足他们的实验需,阻止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公共资源的服务行为被狭义化。
(4)校一级管理模式
校一级管理模式是环节最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平台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进行管理,实验室的管理有高校的公共资源管理处或者设备科进行统一管理配置。在教学平台上,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得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共享。另外,实验室的管理,由实验中心负责,不再区分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分工明确,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
总体来看,各种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适合不同的高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一般来说,校一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人才培养,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方便进行实验人员的管理和公共实验资源的配置。对于一些重点学科,应该运用校、院、系三级的实验室模式,重点发挥优势方向,优势学科的特长,同时方便学校、院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近几年,国内高校普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了优秀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的引进力度,相对人才引进,公共实验资源分配机制的受重视程度却是在走下坡路;相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的进展缓慢。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的需要。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重点应关注的方向有:
(1)加大实验室软硬件的投入力度
现代化的实验室要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才能满足科技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满足社会的实验需要。不管实验室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全面建设服务型实验室,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都是应该的。政府在加大自身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公益性项目的投入,采用多元投入机制,改善现有实验室的软硬件的配置状况,同时作为实验室自身,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服务意识,将实验室的价值趋向,从不问产出免费实验到适当收费,增强实验质量、实验效益,积极发挥公共资源的服务意识。实验室的创新首先需要从转变服务入手,增强实验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机制创新,增加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
(2)加大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增加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无处不在。但是相对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信息发布,科研成果发布的透明度和实时性,实验室资源在各大高校、实验室、企业的网页上难觅踪迹,更不要说实验室这一公共资源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一现象,也片面导致部分课题组甚至部分老师,将公共实验资源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其他人的实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不是实验资源不够,而是实验热情,服务热情不足,缺乏公共资源应有的服务意识,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
只有加大实验室公共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公共资源的属性化意识,增强公共资源的服务化转变和实验需求人员的评价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同时改善实验室的利用率,让研究者们及时掌握前沿的技术和信息,增强实验服务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创造力,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室的人才流动机制,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室人员职称、学历偏低,福利待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一线的任课老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虽然经过研究生期间的科研锻炼,但是普遍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锻炼。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机制,缺乏实验室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人才流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设备的精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急需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人员的流动,对于改善实验室人员和普通教师的业务水平,均有较大的益处。
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储备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对学生专业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的升华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化,是适应人才发展,高校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人才自身发展和适应不断增长的实验需求的需要。实验室一路演化过来,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科、课程体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又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开放透明性建设,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是实验室改革方向的主导。
作者简介:李志鑫,男,(1975. 10—),宁夏银川人。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11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1129, 51105338), 浙江省特种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0305),浙江工业大学教改项目(JXY201403).
80年代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模式进行设置,即主要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管理工作由各个教研室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素养较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院校二级实验室管理模式暴露出来的局限性越来越严重,甚至阻碍人才的培养、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典型特征如:学科壁垒森严,缺乏信息交流和互动;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周转率较低,仪器设备跨学科跨实验室使用困难,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现象严重,这些均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满足人才培养。虽然国家在1992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规程》,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统一和规范。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延伸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均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仍然是以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为主,虽然管理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中的价值,由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单一,缺乏服务化实验文化的培养,导致服务面狭小,显然已经不适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演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加大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投入力度;随着科研考核在人才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实验室的任务日益繁重,此时高校实验室已经从单纯的教学验证性实验室,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平台,逐步增强对教师科研的服务意识,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综合研究培训基地转变。常见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
(1)校、院、系、研究室四级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合并,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部分系扩大规模,转变为学院,同时增加学科种类和规模,衍生出来的一种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主要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划分,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实验室。这种实验室针对特定的专业和特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依附性,按照学生的培养方案,统一设置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实验内容具体,主要由各个教研室进行实验室管理,并且指导教师一般由理论课教师担任。
(2)校、院、研究室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与第一种的四级管理模式十分相似,也是直线型管理。只是把院系的管理职能合二为一,主要由学校和实验室所在的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学院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管理发挥起主导作用。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是由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可能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人事关系处于不同的学院或者同一学院的不同部门,在科研方向、课题方面可能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在开展实验课程时,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同时理论课任课教师担当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室的管理一般委托有责任心或者课程负责教师担任。此类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多适用于公共课程,所开设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整体来看学生的验证性实验与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差别,而且此类公共课程实验设备仪器的更新速度缓慢,一般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任课教师一般精力投入有限,对教师个人的考核科研比重的加大,很难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方向,管理的客观因素,造成公共基础实验室发展缓慢,教师积极性受到限制。
(3)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大规模实施,被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与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向,任课方向的差别越来越大。为了弥补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学校发展战略,成立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实验室,其中实验中心下面设置相关的功能实验室,其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主任直接负责,一般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不在担任实验指导教师,每个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员岗位。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对专业实验室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但理论任课教师参与程度减少,减少了教师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不利于理论教学和自身成长。另外科研实验室一般隶属于各个研究所或者课题组,一般不受制于实验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割裂了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之间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专业兴趣、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科研实验室由部分老师或者学科带头人代为管理使用,不利于不同学科参与实验,满足他们的实验需,阻止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公共资源的服务行为被狭义化。
(4)校一级管理模式
校一级管理模式是环节最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平台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进行管理,实验室的管理有高校的公共资源管理处或者设备科进行统一管理配置。在教学平台上,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得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共享。另外,实验室的管理,由实验中心负责,不再区分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分工明确,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
总体来看,各种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适合不同的高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一般来说,校一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人才培养,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方便进行实验人员的管理和公共实验资源的配置。对于一些重点学科,应该运用校、院、系三级的实验室模式,重点发挥优势方向,优势学科的特长,同时方便学校、院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近几年,国内高校普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了优秀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的引进力度,相对人才引进,公共实验资源分配机制的受重视程度却是在走下坡路;相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的进展缓慢。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的需要。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重点应关注的方向有:
(1)加大实验室软硬件的投入力度
现代化的实验室要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才能满足科技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满足社会的实验需要。不管实验室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全面建设服务型实验室,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都是应该的。政府在加大自身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公益性项目的投入,采用多元投入机制,改善现有实验室的软硬件的配置状况,同时作为实验室自身,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服务意识,将实验室的价值趋向,从不问产出免费实验到适当收费,增强实验质量、实验效益,积极发挥公共资源的服务意识。实验室的创新首先需要从转变服务入手,增强实验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机制创新,增加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
(2)加大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增加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无处不在。但是相对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信息发布,科研成果发布的透明度和实时性,实验室资源在各大高校、实验室、企业的网页上难觅踪迹,更不要说实验室这一公共资源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一现象,也片面导致部分课题组甚至部分老师,将公共实验资源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其他人的实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不是实验资源不够,而是实验热情,服务热情不足,缺乏公共资源应有的服务意识,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
只有加大实验室公共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公共资源的属性化意识,增强公共资源的服务化转变和实验需求人员的评价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同时改善实验室的利用率,让研究者们及时掌握前沿的技术和信息,增强实验服务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创造力,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室的人才流动机制,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室人员职称、学历偏低,福利待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一线的任课老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虽然经过研究生期间的科研锻炼,但是普遍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锻炼。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机制,缺乏实验室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人才流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设备的精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急需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人员的流动,对于改善实验室人员和普通教师的业务水平,均有较大的益处。
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储备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对学生专业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的升华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化,是适应人才发展,高校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人才自身发展和适应不断增长的实验需求的需要。实验室一路演化过来,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科、课程体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又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开放透明性建设,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是实验室改革方向的主导。
作者简介:李志鑫,男,(1975. 10—),宁夏银川人。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11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1129, 51105338), 浙江省特种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0305),浙江工业大学教改项目(JXY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