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化对策——基于赴台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的结论
【作者】 黄 凌1a 邱 玮1b 韩 松2c
【机构】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a.财会学院,b.经济学院1 集美大学c.通信学院2
【摘要】【关键词】
摘 要;海峡两岸近年来逐步放开交流的尺度和范围,涉及领域囊括经贸、通讯、邮递业务、交通、高等教育等方面。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则以文化桥梁的方式,推动两岸互动交流,这些年的进展是令人瞩目的。学界对于闽台合作办学研究也随着近些年合作的深化涉足到学科建设、校校企合作、学生思想工作等角度,本文试图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构建满意度评价体系和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考量受众对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价,用最终得到的指标数据探讨闽台合作项目中的善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闽台合作办学
一、研究背景
(一)闽台合作项目近年来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海峡两岸教育资源的融合和交流以及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2009年由福建省教育厅牵头,在闽高校中推广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2010年)等政策以保障闽台合作办学持续地、稳健地运作。该项目通常采用“3+1”分段对接模式,即就读闽台方向的学生能够在大三赴台学习一年,在大一、二、四亦能享受到台湾教师赴闽授课(尚红娟,2011)。不仅如此,该项目还采用“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由福建省高校、台湾高校、在闽台企联合签署协议,共同培养海西建设人才(张志军,2011)。闽台合作课程采用专项设计,便于闽台分段式学习的对接。该项目迄今为止惠及闽27所高校(包括公立大学本科、专科,私立大学本科、专科),142个专业(叶琪,2011)。
(二)执行层面与政策导向有所偏离
作为教师,这个学期有幸带领着闽台方向的学生赴台交换学习,在与各个学校学生交流时发现,不管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都出现一些实际操作中事与愿违的现象。
1. 政策导向低分且经济负担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就读闽台合作专业
按照闽台教育合作的精神,理应推优选派学业优良或者推崇台湾高等教育理念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然而现实操作过程中,不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公立学校在运作闽台合作项目时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方面闽台方向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低,也就是生源不足可降分入取,通过各个学校招生办录取线可发现,闽台方向同等专业录取分数比普通专业平均分低30-60分不等;那也就是变相地政策性指引高考填志愿的学生:只有闽台方向的专业才接受低分生源,这是进入公立学校的唯一途径,对于台湾教育理念的理解就不是必要条件了。另一方面,闽台方向的专业收取学费四年都较本校同等专业的普通学生昂贵许多,例如普通专业学生学费为5040-5600人民币/学年,而闽台方向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大四学费高达15000 -18000人民币/学年,大三赴台学习期间,学费统一按照台湾就读的学校收费标准收取,大约20000 -25000人民币/学年。原则上来说,收取较高的费用,学生应该享受到更好的师资待遇(例如台湾高校的教师或者本校副高级以上的教师授课)、教学条件(设计类专业应有工作室,商科类专业应有模拟运作实验室等),但是根据部分学校的赴台学生反映,很多师资与普通专业相同,甚至有的学校聘请不如同等专业的师资授课(如助教),台湾高校的教师赴闽授课仅局限于专题讲座两周。也就是可以间接得出结论,闽台合作办学专业成为很多公办学校,以同样的办学条件,甚至更弱势的办学资源,创收的渠道之一。私立学校由于本身入取分数低,没有存在闽台方向学生与同等专业学生分数的明显偏差,学费方面,四年接近相同。
2.专业课程对接以及引进台湾教师授课均无法达到政策要求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每个项目专业课程必须有三分之一引进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由台湾高校教师承担的专业课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论如何衡量“引进台湾高校优质课程”,光是签署合作办学的台湾高校教师赴闽教授专业课程不少于四分之一就难以达成。多数学校虽然有聘请合作办学的台湾院校教师赴闽授课,并且也均达到副教授级别的教师,但大多数以集中两周授课,并且以专题讲座形式居多。理由是多方面的,交通、住宿成本以及讲授费用较为高昂,并且台湾本地高校不允许正式教师长期脱离工作岗位。而对“台湾高校优质课程”下定义比较难,按照现阶段,已有少数学校的实践来看,它应该是台湾高校中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实践性、推广性强的课程,它可能要专门配套实践性的实验室、教室或者是工作室。然而从很多高校闽台合作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几乎没有完成这项指标,闽台专项设计课程与同等专业课程无异,仅仅差别于大三该学年赴台学习的课程。
(三)台湾本地大学的生活环境与教学条件
台湾的大学分为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国立大学以其雄厚的国家资助教学科研资金为依托,生源、教学师资、科研条件先天性优于私立大学,这点与大陆高校的结构条件相似。然而私立学校依托财团资助背景并辅以国际化办学视野,厚积而薄发,近二十年以来各方面能够达到与公立大学抗衡的条件。台湾各大高校没有以教育部颁布的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以此也从某种层面上杜绝了教育领域的寻租,而倾向于采用第三方评价体系,例如“泰晤士报亚洲大学前100名”。2009年伊始,闽台合作办学的对接台湾高校虽然90%以上是私立大学,但对接的多是榜上有名的大学,从而保证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台湾高校校内通常不配备学生宿舍以及大规模食堂,所以学生们的饮食起居大多在校外,而台湾的饮食物价通常是大陆的2-3倍,校外宿舍住宿费是大陆高校的5-7倍,也就是学生生活开销的负担较重;在学业方面,教材有半数以上需要购买(有些课程授课采用讲义,只需上网下载),甚至一部分是英文原版教材,台版教材费用折合50-200元人民币不等,英文原版教材折合800-1200元人民币不等,而台湾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严密,不允许全书复印,那么学生一学期下来购买教材方面的费用总计逾1000-2000元人民币不等,对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考验。
二、问卷调查、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型的建立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执行情况
基于近几年来闽台合作办学的现状和赴台学生学业、生活情况的了解为前提,该问卷的设计着力于收集赴台学生对于台湾高校及闽台合作办学的认同程度、生活适应度,从受众角度度量闽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从而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问卷分发的对象为在台湾X大学就读的闽三所高校学生,横跨5个专业、236位学生,发放问卷236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二)假设前提
1、所有受访者均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并且按照题目意思负责任地作答。
2、台湾各高校之间及大陆各高校之间办学条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3、数据的样本空间足够大,能够合理解释说明最终的结论。
(三)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3+1”办学模式横跨两岸受教育的情况,该评价体系囊括两岸的办学条件、生活条件的评价,又由于它的特色在于赴台学习一年,所以该评价体系着重在于对台湾高校办学和生活条件的评价。从图一可以看出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分作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括更为细致的二级指标,最后构成了十二项二级指标,由于每一个二级指标对满意度的贡献程度不同,即被赋予的权重不同,以此来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
图一:闽台合作办学的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
(四)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问卷设计时,对这12个指标体系采用linker五点量表登记法,即A非常满意、B满意、C还行、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并且分别赋予分值100,80,60,40,20.
由于评价模型中涉及较多的细化指标,为了找出关键影响指标,该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它结合了数据筛选(data screening)、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降维(reduce dimensionality)等分析方法。该模型构建过程利用SPSS进行聚类、降维等处理,即把多个错综复杂影响因素通过降维的方式简化成少数几个集中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直观的满意度评价模型,具体的过程见下图一: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流程图。
图一: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系的流程图。
(五)模型的构建
1、符号说明
表一是接下来构建模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符号与对应含义的系统归纳。
表一:符号说明
2、主成分的提取
运用软件进行降维,可提取出两个主要成分即两个公共因子,详见附表一:成分矩阵与表二:旋转成分矩阵。
3、计算共同度
共同度H22,表示了公共因子y1,y2.....ym共同对原始变量的方差值所做解释的比例,也就是公共因子ym对个变量的全部贡献水平,并且我们采用共同度来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其值是因子载荷矩阵行元素的平方和,函数的表达式为:
以下是计算共同度值的过程:
这是一个有12个原始变量描述的系统,其中aij为因子载荷即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重要性系数,运用m个公共因子的线性相关表示,得到如下矩阵: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进行处理可得到每个因子载荷aij所对应的值,结果见附表二:旋转成分矩阵。运用Excel计算aij,代入模型二,便可得到每个指标所对应的共同度,结果见下表二:
表二:各指标相对应的因子载荷和共同度
各项指标的名称
4、计算权重系数
根据上一步计算出来的每个指标的共同度,代入下列权重系数模型,得出表三:各指标相对应的共同度和权重系数值。
表三:各指标相对应的共同度和权重系数值
表三计算出的权重系数ai代表对被调查者所回答的每个问题的量化答案赋予权重,因此能够利用该权重与量化的答案合成满意度值,即计算赴台学生满意度的模型为:
其中xi表示第i道题被调查者的实际得分值,w总分表示被调查者的最后总得分数即被调查者的量化满意度。
以某位学生的调查问卷的结论作为计算的示例:
表四:某赴台学生对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满意度值计量
接下来计算五档满意度的分值段,用以确认w总分得出的分值是属于哪种程度的满意区间。由于之前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对五档满意度分别赋予分值,再利用样本所统计出的各个满意度程度被选择的次数,代入下面“满意度分值段”公式:
表五:五档满意度的分值、分值段与分值区间
依上例,某赴台学生的满意度值为73.78,依照表五计算的结果,他对于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满意度属于第二档“满意”。
对于195份有效问卷,按照表四的方法量化分析,并且对照表五的分值区间,大致可以可以得到学生对于闽台合作办学满意度的分布情况。
三、研究结论与优化对策
(一)研究结论
在数据量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闽台合作办学的评价总体上是满意的,依照权重系数值得排序来看,影响学生满意度数值大小的因素依次为:台湾学校风气与办学理念、闽台课程衔接的合理性、台湾整体人文素质环境、旅游的便利性、购物的便利性和台湾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上这些权重较大的影响因素,学生对它们的评价是正的且较大的分值(见附表一),所以整体满意度呈现满意居多的情形。但是赴台学生对于生活开销、住宿条件、学费定价的合理性、闽台课程衔接的合理性和大陆高校教师授课质量均持不乐观的评价(见附表一),这些也不容忽视。
(二)闽台合作办学的优化对策
1、内外机制协调,减少心理落差
学生的生活开销由日常饮食、住宿费用、购物、书本学杂费四大方面组成,而赴台学习期间的这些生活开销均是台湾当地的客观物价水平所决定的,暂时不能调整为两岸对等水平。所以合理的内部协调机制需要介入,即赴台前,特别是在选择专业与入学教育关节环节,充分告知物价差异、减少心理落;奖学金制度:学校为品学兼优且家境困难的同学提供前三年的全额奖学金或者生活补助。亦可寻求外部机制缓解高额生活开销,例如企业资助、定向就业:企业或者公司选择欲培养的学生,提供三年的学费和一年赴台期间的生活补助,学生将台湾产业界前沿的理念与技术、大学期间扎实的专业基础回馈企业,定向到该企业服务至少两年。
台湾高校提供的校外住宿条件较为简单,费用也较为昂贵,这是当地土地资源稀缺以及房价高昂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与赴台学生对住宿条件的期许落差较大,所以入学之际及赴台之前客观地告知学生住宿条件和费用收取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学费方面应按照分段对接模式,分段收取学费:三年在内地高校相关专业学习期间,若享受的和普通专业一样的师资、教学资源,应收取与普通专业学生相似的学费,赴台期间学费,按照台湾高校实际学费收取。
2、师生共商课程对接
调查问卷的结论显示学生对于闽台课程对接的合理性评价很低,意见不一:有些认为在大陆没有打基础,来台湾上课很吃力,有些认为大陆高校专业课程与台湾高校课程重复性大,还有些认为赴台学习的与本专业无关。台湾高校有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先例:师生共同议定培养方案,即参加工作的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方面更有话语权,通过在业界工作,他们深谙哪些课程是业界需要学生在校必修的课程,哪些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业界已经淘汰,培养方案就在新一学期及时修订,避免单向式灌输给学生淘汰的知识。闽台课程对接,其实应该邀请已经赴台的学生分享,哪些课程是台湾高校产学结合、走在知识前沿的课程,大陆高校若凭借现有的师资、教学资源不具备开设的情况,可以在台湾开专班授课;又有哪些课程是需要在大陆高校事先奠定理论基础的课程。
3、两岸高校教学定期互访
从量化的数据来看(见附表一),赴台学生明显感觉到台湾教师授课质量优于内地高校教师的授课质量,有些学生甚至在调查问卷关于大陆高校教师授课的意见中写道“闽不行,台行”。台湾高校教师授课质量之所以胜人一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方面台湾高校的教材多数采用纯英文教材,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台湾高校的教师90%是博士学历,其中30%是留学归来的博士,50%是台清交政等台湾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的切入点新颖,与实事联系密切;再则他们与业界的交流较为频繁,如设计类、资讯类的教学是产学结合,教学与手作均以参加世界级比赛(e.g. Red Dot Award)为导向,得奖的作品最终是可以批量生产,经管类部分课程直接由业界人士授课,以讲座或阶段性教学的方式,向师生传达业界最新动态。两岸高校教师定期互访,目的在于闽台方向的教师、分管领导接受最新教学讯息、业界讯息、课程结构、教学理念,适当地引进台湾高校优质课程及配套师资,及时修改培养方案。
附表一:成分矩阵
附表二:旋转成份矩阵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Z]. 2008-10-16
[2]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Z].闽教海职[2010]3号,2010-03-23
[3] 叶琦. 省教育厅:闽台高校今年联合培养6000人[N].海峡都市报,2011-04-29
[4] 尚红娟. 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7):40-44
[5] 张志群. 基于高校闽台合作办学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252-253
[6] 林燕萍、彭华等.闽台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讨——以海峡成功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2(3):109-112
[7]俞灵燕.“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 23-25
作者简介:黄凌(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