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三维目标的特质及其实现——以经济生活“财政的作用”为例

【作者】 魏永莉

【机构】 六安市裕安区土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其实质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是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三维目标误解成三种目标或三个目标,并进行标签化处理。这是亟需纠正的一种不良倾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对学生内生的价值观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这样才能确保多元解读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三维目标;整体性;价值判断;价值引领;财政的作用
  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种目标,也不是三个目标。许多教师在写教学设计时,把三维目标这个整体肢解为三种目标而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再加上许多科目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是这样排列三维目标的,这就加深了实践界对三维目标的误解。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三维各自的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同时厘清三维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给实践界正确的指导。
  一、从三维目标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看: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对新课改之前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纠偏。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都有特定的功能,有自身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知识和技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通过独立阅读文本和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意指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维目标根本上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维目标只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目的。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只有在人的完整性层面,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换言之,要想培养完整的人,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必须统筹兼顾,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眼里只有知识传授,冷落和忽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二、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来看:三维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
  强调三维的重要性,并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在教学中进行标签化处理,在每堂课中都要严格地按照三维规定的“三部曲”按部就班地进行,先“知识和能力”,后“过程和方法”,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采取与三维目标相对应的教学行为。就三维内在的关联性来说,三维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知识和能力”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承担者,没有离开“知识和技能”而独立存在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
  那么,是不是因为三维目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的,教师是否可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不管其他两维目标的达成呢?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对学生由学习知识并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内生的特定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话,那么这种价值观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甚至相悖。笔者曾经在初中讲授鸦片战争时评价林则徐,有学生认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虎门销烟是污染环境的行为。显然,这位学生对林则徐产生的情感是负面的,他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教育智慧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教师的元认知监控提醒教师,评价林则徐要把他放在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中。并且应上升到哲学高度,即矛盾可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虎门销烟这个矛盾可分为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环境污染这个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国家主权、民族危亡与环境污染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至此,水到渠成,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确保了多元解读的正确方向。更何况,从地理学角度讲,环境有自净能力,虎门销烟产生的轻微污染是在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之内的。
  三、三维目标实现的实证研究
  三维目标是一个系统,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笔者以高中政治教材财政的作用为例(参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65页),财政的具体作用如下: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名生活的物质保障;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财政具有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教师以三维目标的整体性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该这样处理,在此仅举“财政的作用”第一点为例就可“管中窥豹”。教师提前布置,同学们联系实际或通过调查,你能发现身边国家用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实例吗?或提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在“村村通”前后你家乡的交通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然,第一个问题学生就可能提出国家的“村村通”工程,“老年之家”的孤寡老人的生活来源,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的事例。这两个问题有交叉的地方。由于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学生联系实际,从家乡交通状况的改善,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国家财政对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然后教师从学生所举的事例中适时点拨、归纳出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这个知识点。
  同时,调查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生逐渐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概括归纳一般原理的能力。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给他的,而是带着教师的问题,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教师这样做符合新课改的政治学科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同时这样做的目的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使学生在(下转第10页)(上接第92页)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惠民政策中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目的是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这样,就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了。
  关于促进社会公平,学生较难理解,着重由教师讲解。教师指出,经济学上的公平,主要是指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首先从西部地区农村开始的。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坚持用问题启发学生,带动学生的思维,可提醒学生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人们收入低,东部地区收入相对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国家首先减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就等于用国家财政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至此,教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会任由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并将逐步实现社会公平,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的感情,学生由衷生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公平思想和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魏永莉,女,安徽六安人。作者单位:六安市裕安区土桥小学语文教师,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