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四层教学模式模型构建与需求教学模式实例设计
【作者】 彭绪富1.3 王泓荔1.2
【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黄石1
【摘要】【关键词】
摘 要:针对目前人们对教学模式描述的混乱性和对教学模式内部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的模糊性。研究构建了“四.五”层次型教学模式模型,通过逻辑层、概念层、应用层、实现层等分层结构,给出了教学模式内部的逻辑层次关系,通过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知识传授模式、知识展示模式、教学方法等模块的功能分类,并详细描述各模块的职能要求,给出了教学模式内部各模块间的相互联系;根据模型设计了需求教学模式实例。很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描述的混乱局面,也使得教育专家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构建和评价教学模式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关键词:教学模式;“四.五”层次模型;体系结构;构建;功能描述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在新的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育教学专家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如:文献1从教学过程、教学的基本类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文献2研究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文献3研究了高校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文献4从学科竞赛的角度研究了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文献5从自我效能的角度研究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文献6研究了计算机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文献7研究了一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文献8分析了目前正在热点讨论的慕课教学模式。
尽管以上文献讨论研究的观点很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但都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不同局部离散的对教学模式发表了各自的研究观点,还没有人给出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面的、合理的、全局的、完整的、系统的教学模式结构体系,因此缺乏对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全局性、完整性的分析。为解决此问题,本课题将重点对构建教学模式模型进行研究。
二教学模式体系结构分析与构建
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社会对应用型、工程型、研究型、创新型等层次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广泛研究不同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四.五”层次型教学模式体系结构模型,其中的四为四层体系结构,五为五个功能模块。
(一)“四.五”层次型教学模式模型结构体系设计
“四.五”层次型教学模式模型的四个层次分别为逻辑层、概念层、应用层、实现层;五个功能模块分别为: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知识传授模式、知识展示模式、教学方法。
其中逻辑层是对教学模式中教育教学理论的阐述、观点的论述和教学各环节评价标准的描述;概念层是对教学模式中五个模块的功能和职能进行定义与分类;应用层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的描述,是教学模式设计的主体部份;实现层是对具体应用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实现。其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二)概念层五大模块功能构建
教学模式的五个功能模块为: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知识传授环境模式、知识展示模式、教学方法。各模块应用功能与职能构建介绍如下。
1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模式是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教学的模式,分别有单级管理模式和多级管理模式。古代私塾就是一种典型的单级管理模式,现代私营培训学校也基本上是单级管理模式。国家正规普通教育教学是多级管理模式。以大学为例,从高层到底层有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务处、学院、系部、教研室、课程组,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职责。教学管理的职责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教学事务管理、教学人员管理、教学信息管理、教学质量测评与监控、教育理论研究组织与实施。
2教学组织模式
自古至今,人类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经历了师徒相传式、学堂传授式、学校课堂集中式、实践开放式、网络远程教育式、多模式混合组织式。
(1)师徒相传式:这是延续历史时间最长,最古老,也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位老师带一个或几个学生(徒弟),老师现场言传身教,教、学、用同时进行,主要用于实践技能传授,因其教学简单、直接、高效而在岗位实践人才培养中一直沿用至今。但知识传授效率低,受教育的人数有限,学生所学知识受限于老师的知识结构与水平。
(2)学堂式:该教学组织模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私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是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学生可随时入学,不分年级在一起学习,先入学的学长有时扮演老师指导后入学的学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被淘汰。
(3)学校课堂集中组织式:该教学组织模式是分年级、分班级、分科目集中组织教学,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式甚至是大规模式教学,小的学校达百人,大规模的学校达几万人。多名老师带多名学生,知识传授效率高。目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普遍使用这种模式。但不利于个性培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不适应此教学模式的学生即被淘汰。
(4)实践开放式:针对学校课堂集中组织教学模式的缺陷,增加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带着问题,老师参与指导,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开放性形式求解问题,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开拓创新思维,启迪智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
(5)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随网络的普及而兴起的,是一种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全新的教育模式。他的特点是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年龄的限制,知识呈现具有全面性、特色性、优质性等特点。如何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所研究探索的热门课题。
(6)混合组织模式:将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式混合组织进行教学的模式,有利于规避缺点,发挥优点。如:将课堂集中与开放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是当今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常用的一种组织模式,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前是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室,实验教学在实验室,两种教学是完全分开的。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全部在实验室进行,教师讲课与学生练习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目前计算机类课程使用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
3知识传授模式
知识传授模式是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模式。按传授方式可分为:教师主讲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式、实验演示式、个别辅导或指导式、自主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实践)。各知识传授模式的特点、优点与不足在很多文献有论述,这里不再重述。
知识传授模式还可按教师数对学生数分类,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模式。
一对一模式是一个老师教授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这种模式是个别辅导、师徒相传、家教等模式的特点。
一对多模式是一个老师给几十个学生讲课,是一种规模式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模式。
多对多模式是多名老师带多名学生的教学模式,如学校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分课程进行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一个学生可选多门课程,多个学生可选择一门课程。从时间全局看,这是一个多对多的教学模式,当然,从局部看还是一对多的模式。
4知识展示模式
知识展示模式是以何种媒体向学生展现知识的模式,分别有:教师说课讲解、黑板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环境情境展示、网络资源展示等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使用,黑板文字展示模式逐渐被PPT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所代替。黑板展示成了一种辅助展示模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资源展示配合教师讲解成为未来知识展示的主要模式。当然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这种模式发展的瓶颈。这需要教师掌握精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网络资源也是建立在丰富的高质量的课件基础之上的。网络资源展示模式也是未来教学知识展示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视频资源课的建设正是推动这种教学模式向前发展的举措。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教学模式,准确的说它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方法,是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组织、知识传输、知识展示的技巧和程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制度强迫式、任务驱动式、设问探索式、需求激励式、竞争竞赛式、奖励机制式、…等等。教学方法也是目前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的主要课程。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淘汰,不断以更新的理论、更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并继续向更深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层——教学方案的设计
当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者选定一个具体的教学应用模式后,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完成的事务就是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其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情感学质量评价设计在很多文献中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重述。下面仅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设计作一些内容补充。
这里的教学过程设计除目前相关教学理论中要求的内容外,还须对教学组织模式、知识传授模式、知识展示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
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测评两方面。学生学习质量测评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考试、考查、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调研报告、课堂提问、学习态度等等。
教学质量评价是检测、鉴别、发现“应用型、工程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科学详细的设计。
三“四.五”教学模式结构体系的优点
“四.五”教学模式结构体系是一种描述教学模式的模型。以前人们在讨论教学模式时,基本上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的基本类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模块进行离散化的论述,没有对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区分,以至很多概念内含和外沿都模糊不清,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同一概念存在不同的描述,在论述教学模式设计时支离破碎,随意性很强,可谓是百花齐放,以至于很多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产生层次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
“四.五”层次教学模式结构体系的构建,能理清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描述与理解的混乱局面。其优点如下:
(1) 提出了层次清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体系结构,解决了之前人们对教学模式支离破碎描述的混乱局面。
(2) 以层次模块分类的方式描述了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有利于专家学者有条不紊地定位定点的对教学模式各模块各环节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新的教育理论,进一步促进应用型、工程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四.五”层次教学模式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制订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4)结构清晰的教学模式模型给人们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模型依据,有利于人们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5)有利于专家依据“四.五”层次模型,对构建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全局性、完整性的分析和评价。
四具体案例——需求激励教学模式设计
下面以“四.五”层次教学模式模型为依据,简要介绍需求激励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需求激励教学模式逻辑层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如:社会需求、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需求、学历证书需求、理想需求、生存需求、生活追求需求、爱情激励需求等)。以人才需求为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学习科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解决科学问题能力,实现应用型、工程型、研究型、创新性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需求激励教学模式应用层构建
教学模式应用层分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如下:
1教学管理模式
各级教育管理行政与职能部门制订相关需求激励教学模式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2教学组织模式设计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性,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生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组织模式。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为:采用课堂集中教学与实践开放式、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教学集中在实验室同时交替进行,让学、练同时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知识传输模式设计
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征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对计算机类课程知识的传授应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求知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传授知识。如:根据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集中讲解,对C++、JAVA、.NET、网站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等专业技能知识,安排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定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和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
4知识展示模式设计
根据计算机类课程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特征,完全用PPT演示学生很难听懂,必须采用现场环境演示和多媒体课件演示,必要时还须借助网络资源展示。
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Excel、PPT制作等知识必须在Office软件环境中演示讲解。而《多媒体压缩算法与设计》课程知识比较抽象,应采用化抽象为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当然知识展示模式应根据不同课程知识的特点选择知识展示模式,这里不一一而论。
5教学方法设计
需求激励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学方法为:以需求为导向,以激励为动力,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再辅以竞争、奖励、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发掘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需求激励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应用层五个功能模块的设计要求,再对教学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情感的等进行详细设计,因很多文献对此有较多论述,这里不再重述。
五结语
这里设计构建的“四.五”层次教学模式模型,很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因缺乏教学模式模型而对教学模式描述的混乱局面,便于专家以这种模型为基础,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以这种层次型模型评价新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只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期工作,后续将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完善的“个别辅导式、问题探究式、任务驱动式、需求激励式、竞争竞赛式、奖励激励式等教学模式实例。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世珏,马长林,杨三平.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王颖锋.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服务[J].科技信息,2013,(19):213
[3] 王春燕.高校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4,(4):131,138
[4] 薛焕堂,牛庆丽.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J].河南科技,2014,(3):264-264
[5] 王晓莉.信息技术发展中高校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与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12- 113
[6] 王新昊,姜慧,王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208-209
[7] 李小琴.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成效[J].科技咨询,2014(9):68-69
[8] 俞敏洪.慕课 一场人人受益的教育革命[EB].http://sike.news.cn/id=218567388
作者简介:彭绪富(1964-),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与通信,计算机教育。
王泓荔(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430);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B112);湖北省重点学科教育学专项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