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青蓝工程,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王 浩

【机构】 甘肃省庄浪县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青蓝工程,建立合理的师徒关系结构和合作共赢、捆绑评价的激励机制,扎根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打造名优教师。      
  关键词:青蓝工程 教师 专业成长
  按照教育名校培育计划,我校把培养名师作为着力打造的五个文化名片之首,实施青蓝工程,力争三至五年内在各个学科形成具有较高专业思想、授课水平、教研能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让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到一定比例。实施青蓝工程,将有效发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唤醒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变封闭狭隘的经验教学为凝聚智慧、合作共享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科优势、专业优势、教师优势,形成团队教研工作实力。
  一、建立合理师徒关系结构,形成共识
  年轻教师从走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成为名师,这其中需要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在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锻炼,需要名师的扶持培养和指点迷津,这样,他们在成长为名师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弯路、岔路。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具有深度教育思想、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的精髓,是学校追求卓越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肩负起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责,师徒密切合作,可以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壮大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提升教师队伍整齐素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节约教育成本,做到知人善用、因地制宜,师徒双方互勉互学、导学相长,在青蓝工程实践中建构互相研讨提高、共同成长进步的融洽关系,感受教育事业带来的快乐,体会同事之间的真情和友谊。青蓝工程是校本教研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形成教研风气和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师徒关系的确定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决定作用,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既要征求教师意愿,又要权衡各方因素,既要考虑在职业态度、文化修养、专业能力、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性格志趣等方面的搭配,又要尽量坚持专业、学科、年级一致,要让青蓝双方在教研活动中找到合适的职业伙伴,共同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合作共赢,捆绑评价
  实施青蓝工程要分阶段有计划,有长期远景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有组织保障和工作措施,师徒双方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师傅要树立全方位指导的思想,对徒弟的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管理、教学常规等进行指导,并关心徒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要建立一套合作共赢、捆绑评价的激励机制,对于他们在合作教研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他们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工作热情和自觉性。我校对青蓝工程实施工作考核中,把双方参与教研活动的考核结果作为其年度考核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对积极参与青蓝工程、教研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能力明显进步、参加校级以上课堂讲赛获奖的青方教师,给予师徒双方同样奖励。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捆绑评价不仅是既得利益的体现,更是对合作共赢的诠释,超越了单纯评价教师个人、盲目追求教学成绩、造成恶性竞争的传统评价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内部活力、改善人际关系、加强教学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一举多得的优点。
  三、扎根校本教研,提高专业能力
  实施青蓝工程要根植于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学习培训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重点跟踪指导青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方要坚持和重视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活动,增加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思想、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专业素养,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现并总结教学得失,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蓝方教师要经常查阅教案,指导教学设计,优化备课方案;经常走进课堂,把脉教学目标达成、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策略应用、课堂组织能力、教材组织处理、学习方法指导等教学基本功,对教学机智、心理、语言、教态、板书等都做到严格要求,精雕细琢,紧抓每一个细小教学节点不放过,纠正每一个细微纰漏不松懈,通过经常性听课评课、说课磨课、观课赛课活动,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从教学实践具体问题出发,在蓝方教师的指导和合作下,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信息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师徒双方向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转变。
  四、搭建锻炼平台,打造名优教师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要给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采取“结对子、指路子、压担子、创牌子”的措施,开展教学论文征集、教学设计评选、同课异构、“三字一话”基本功达标测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一些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明确努力方向,坚定专业发展信念。尽量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交流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每个年轻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面,他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青蓝工程的实施,正是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合作探究、集中智慧、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王 浩,甘肃省庄浪县第三小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