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作者】 刘 彦
【机构】 东北电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怎样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认同感、理论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面前的难点课题,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的梳理和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创新话语体系、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路径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及现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
建国之初,我国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名称不断变化,如政治理论课、马克思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共课,开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到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16号文件,“两课”名称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95方案”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规定文科类专业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98方案”开始实施,通知规定,本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替了《邓小平理论概论》。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标志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05方案”全面启动,“05方案”把七门必修课合并调整为四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同时还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下来。大专类只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对以往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05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变革的过程,其内容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而革新的。
(二)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停止过改革的脚步,但在当今高校内仍然没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重视,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出勤率低,多数学生即使来到课堂上也是学习专业课、看课外书甚至玩手机或者睡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各高校的"老大难"课程。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目前多数高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采用缩减课时,大合班的形式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把讲解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没有话语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教”与“学”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是开卷或者是论文,多数学生都是在网上抄袭,这样,无法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与学生的诉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文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尝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二、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言教”方式,话语体系是其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和媒介,[2]因此,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有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角色远比学生重要。课堂是基于两个年龄阶段的权力结构以及专业人士和代理人之间的知识区分。教师运用合法的、有组织的以及文化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教学,这种权力几乎不会受到挑战。”[3]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话语权,教师掌握话语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话语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通过话语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之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首先要创新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和规范性,相对枯燥,教师需要运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构教材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形成专题讲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置要求是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要体现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最强音,教材内容的解构要保证教学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创新教学话语体系,其次要创新话语方式。钱理群在《话语方式的选择》中写到有三种话语方式,一种是宣讲式、布道式,一种是独语,还有一种是对话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具有权威性、抽象性、宣传导向性,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话语方式上属于前两种话语方式,客观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效果,为了使理论表达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便于大学生接受,就要改变生、冷、硬的表达方式,多用对话式的话语方式,“这是一种宽松的、亲切的、自然的谈话,每一个人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是把结论强加给别人,而只是把自己思考的收获和别人交流,同时把在探讨中的困惑也告诉别人。”[4] 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游离于正式的教育运作和组织之外,不是通过有计划教学传递给学生的未成文的社会规则和行为期望”。[5]对受教育者来说不是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的表现出来,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没有反感和抵触。隐性课程资源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类别上分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建筑内容和布局、园林设计、教学设施、校舍布局以及校址和校内外环境等等,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的奖惩制度、教职员工晋升考核奖励制度等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校风、校训、校歌、教风、学风、班风、寝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师德师风、人际关系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课堂外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显性课程的一种升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生理想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启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和健全高校器物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风格,大学的风格是在岁月的变迁中积淀而成的,书写着悠久校史的古老的建筑,典雅且幽静的园艺设计、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地、弥漫着学术气息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里静静陈设着的诚信售货点,这些校园内的物质环境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美化着学生的心灵,指引着学生成长和成才,大学生们带着一个目标而来,怀着各自的理想走向社会,正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完善和创新学校制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都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品质优秀的人才,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一届又一届的时代宠儿,校园制度也需要创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存在和约束,严谨、务实和创新的制度规范在校园生活中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学生遵规守纪,“隐性课程的教学目标能保持得更持久,他的知识是学生每天都要体验并会牢固地习得的。”[6]这种学校的制度天长日久就会形成编码输入到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人生的品质。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不断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是隐性课程的载体,无形之中,决定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精神通过校风校训得以体现,大学的校长和老师是大学精神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三观”、人格品质和处世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7]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品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唯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才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为一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思想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识教育课,一门课的几个老师承担着全校几千学生的教学任务,在以科研水平为重要职称评审标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要与教学科研发展相协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切实的保障,提供定期的进修和培训机会,到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访学,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高学历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正在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一流大学博士教师的比例普遍很高,排名前30位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平均为96%”,[8]要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2011年第S1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总第184期).
[3]吴刚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07.第72页.
[4]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book.sina.com.cn.
[5][6]吴刚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7.第80页.
[7]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5-30/129282.html.
[8]王洪泉.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3.8.第85页.
作者简介:1978年,女 吉林榆树人,东北电力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是校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和吉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路径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及现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
建国之初,我国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名称不断变化,如政治理论课、马克思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共课,开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到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16号文件,“两课”名称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95方案”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规定文科类专业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98方案”开始实施,通知规定,本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替了《邓小平理论概论》。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标志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05方案”全面启动,“05方案”把七门必修课合并调整为四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同时还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下来。大专类只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对以往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05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变革的过程,其内容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而革新的。
(二)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停止过改革的脚步,但在当今高校内仍然没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重视,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出勤率低,多数学生即使来到课堂上也是学习专业课、看课外书甚至玩手机或者睡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各高校的"老大难"课程。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目前多数高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采用缩减课时,大合班的形式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把讲解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没有话语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教”与“学”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是开卷或者是论文,多数学生都是在网上抄袭,这样,无法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与学生的诉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文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尝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二、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言教”方式,话语体系是其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和媒介,[2]因此,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有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角色远比学生重要。课堂是基于两个年龄阶段的权力结构以及专业人士和代理人之间的知识区分。教师运用合法的、有组织的以及文化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教学,这种权力几乎不会受到挑战。”[3]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话语权,教师掌握话语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话语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内容通过话语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之一,创新教学话语体系,首先要创新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和规范性,相对枯燥,教师需要运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构教材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律形成专题讲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置要求是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要体现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最强音,教材内容的解构要保证教学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创新教学话语体系,其次要创新话语方式。钱理群在《话语方式的选择》中写到有三种话语方式,一种是宣讲式、布道式,一种是独语,还有一种是对话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具有权威性、抽象性、宣传导向性,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话语方式上属于前两种话语方式,客观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效果,为了使理论表达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便于大学生接受,就要改变生、冷、硬的表达方式,多用对话式的话语方式,“这是一种宽松的、亲切的、自然的谈话,每一个人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是把结论强加给别人,而只是把自己思考的收获和别人交流,同时把在探讨中的困惑也告诉别人。”[4] 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游离于正式的教育运作和组织之外,不是通过有计划教学传递给学生的未成文的社会规则和行为期望”。[5]对受教育者来说不是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的表现出来,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没有反感和抵触。隐性课程资源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类别上分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建筑内容和布局、园林设计、教学设施、校舍布局以及校址和校内外环境等等,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的奖惩制度、教职员工晋升考核奖励制度等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校风、校训、校歌、教风、学风、班风、寝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师德师风、人际关系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课堂外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显性课程的一种升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生理想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启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和健全高校器物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风格,大学的风格是在岁月的变迁中积淀而成的,书写着悠久校史的古老的建筑,典雅且幽静的园艺设计、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地、弥漫着学术气息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里静静陈设着的诚信售货点,这些校园内的物质环境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美化着学生的心灵,指引着学生成长和成才,大学生们带着一个目标而来,怀着各自的理想走向社会,正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完善和创新学校制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都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品质优秀的人才,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一届又一届的时代宠儿,校园制度也需要创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存在和约束,严谨、务实和创新的制度规范在校园生活中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学生遵规守纪,“隐性课程的教学目标能保持得更持久,他的知识是学生每天都要体验并会牢固地习得的。”[6]这种学校的制度天长日久就会形成编码输入到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人生的品质。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不断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是隐性课程的载体,无形之中,决定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精神通过校风校训得以体现,大学的校长和老师是大学精神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三观”、人格品质和处世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7]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品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唯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才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为一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思想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识教育课,一门课的几个老师承担着全校几千学生的教学任务,在以科研水平为重要职称评审标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要与教学科研发展相协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切实的保障,提供定期的进修和培训机会,到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访学,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高学历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正在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一流大学博士教师的比例普遍很高,排名前30位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平均为96%”,[8]要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2011年第S1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总第184期).
[3]吴刚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07.第72页.
[4]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book.sina.com.cn.
[5][6]吴刚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7.第80页.
[7]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5-30/129282.html.
[8]王洪泉.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3.8.第85页.
作者简介:1978年,女 吉林榆树人,东北电力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是校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和吉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