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德育为首 做人为本

【作者】 尤琼方 杨礼健

【机构】 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做人”教育为突破口,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全班整体德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我们的基本思路与做法是:
  一、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我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仪容仪表、出勤、早读、眼保健操、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性交往”等。我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我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高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一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高一年级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二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能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抓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
  心灵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人深、
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
  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军训、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参观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此外,我们还开辟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主要工作有:
  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常识。
  ②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试焦虑”等普遍问题设计教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
  ③建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辅导。
  四、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制定出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规范顺利向学生主体转化;再次,要看到学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从此观点出发,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以后也能够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师只有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才能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基于选择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班会,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表演式、表决心式班会,提倡主体参与式班会,并为班主任提供主体参与班会范例。
  (2)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形式之一是建立“学生会”干部、青年志愿者队伍,职责是配合值日老师检查考勤、校章、仪容仪表等,对校园内外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指正,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做出了贡献。
  (3)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明确形成期,了解自已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表现在学生到处寻找了解自己的知识。学校抓住学生的精神需求,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包括如何了解自己气质和性格的方法,心理健康的标准、美的标准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内容。操作过程是:通过自我测定,了解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激发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鼓励学生写周记,逐步把周记作为自我分析与自我监督的有效形式。班主任定时抽查学生周记,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人的发展也自然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做人”教育,我们也还在摸索探究之中,欢迎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