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思考
【作者】 贵州省瓮安县示范幼儿园
【机构】 杨 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常规的定义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有论述,童时在文中写到: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而所谓幼儿园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 对幼儿 常规教育 思考 建议
为幼儿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保证。常规教育有课内的,也包括课外的,在此我主要是谈班级环境中的常规教育。班级环境中的语言、行为、标识等对幼儿常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很容易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会起到非常关键的关键。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形式
1.环境中的行为。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幼儿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就是教师的另一个“影子”。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严格的遵守幼儿班级制定的常规,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2.环境中的语言。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班级中有很多常规教育的语言,如提出要求,重复提醒幼儿遵守纪律,严格要求幼儿的一些行为等,这已成为教师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惯用的模式,语言体现了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积极的语言——夸奖。夸奖通常是因为幼儿遵守了常规,用语言对幼儿的一种奖励和荣耀,对其他的小朋友也能起到一种观察模仿、激励和动力的作用。如:“今天跳绳跳的不错的是欢欢,我看见欢欢在很努力的跳,虽然他昨天还是一个一个的跳,但是今天他一直都在练习,很棒的,都能两个两个的跳。我相信再联系几天你肯定能够连起来跳!”在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听到老师这番夸奖的话时都很羡慕欢欢,也都提起精神准备下次努力练习。
(2)消极的语言——批评。批评是对幼儿在违规行为出现之后,教师会及时指出幼儿的违规行为,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制止幼儿的行为,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提出的建议。如“好活动结束了,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但是还有几个小朋友上课不遵守纪律,和别人说笑,你们自己说话会打扰到其他小朋友听课的,你们好好反省一下,我希望下次上课时,你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3)中性的语言——提醒。提醒一般是在行为没有发生时教师说的。教师为了防止幼儿违反常规,加以提醒和重复。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提醒对幼儿遵守常规是很有帮助的。如“请在老师没有把饭盛到你的碗里时,不要动桌上的勺子和碗”。
3、环境中的标识。首先是看得见的“无声标识”,看得见的“无声标识”就是指那些看得见的标语、提示的图片、环境布置等。在幼儿园中,当你走进班级看见环境布置时,就会发现很多的“无声的语言”来限制幼儿的行为。如大班一进门就能看见值日表,上面需要当天的值日生把日期写在纸片上然后用固体胶贴在“日历”上。班级共有六个区角,分别是: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棋类区、益智区、建构区,每个区都是被置物柜隔开的,每个区都有限制人数的标识等。其次是听得见的“无形标识”。当一个活动结束或者是另一个活动开始时都会有听得见的“无形标识”来提醒小朋友接下来该做什么了,那就是音乐,幼儿常常能根据音乐的名称、节奏的快慢等为依据做出相应的行为。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方法
1.常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常规的教育不能过于苛刻、抽象、文字化,导致束缚幼儿的发展,剥夺幼儿的自由。要形象化、人性化,幼儿易于接受。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常规是不合理的、不能满足幼儿对常规的需求,所以会导致幼儿的违规行为。如某幼儿园小班常规“坐在位子上不能动,不能离开座位到静静的等待午饭”另外班级里的标识应该形象具体,不能用生硬的文字来作标识,应带图文并茂,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遵守。
2.常规教育重在内化,建立意识。环境中的常规教育,利用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对幼儿的常规进行塑造,更加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建立意识,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我们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规则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规则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那就是将规则还原成儿童主体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儿童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需要满足的快乐。我们不能将规则视为钉入儿童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
3.班级环境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合作共同创设。班级中的环境不仅仅是教师创设的,更应是由幼儿参与创设的。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需携手并引导幼儿共同创设,这样创设出的环境才能真正适合幼儿。在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一书中提到作者等人对北京地区六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班级常规基本上是成人制定的。其中,由园领导制定的占35%,由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的占10%,由本班教师制定的占52.5%,三者共计达97.5%,而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的只占2.5%,这说明幼儿很少参与常规的制定。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单一的常规,无疑给孩子罩上了一张无形的网。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共同主动创设班级常规,让幼儿去发现真正方便自己方便他人的方式、规则,涂尔干在书中也提到“儿童必须自己感觉到,在某一规范中,究竟什么是他应该自觉遵守的东西。”让儿童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儿童才会主动的去遵守自己制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是未来生活的主人,只要我们辛勤耕耘,他们一定能成为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关键词:幼儿园 对幼儿 常规教育 思考 建议
为幼儿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保证。常规教育有课内的,也包括课外的,在此我主要是谈班级环境中的常规教育。班级环境中的语言、行为、标识等对幼儿常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很容易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会起到非常关键的关键。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形式
1.环境中的行为。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幼儿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就是教师的另一个“影子”。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严格的遵守幼儿班级制定的常规,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2.环境中的语言。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班级中有很多常规教育的语言,如提出要求,重复提醒幼儿遵守纪律,严格要求幼儿的一些行为等,这已成为教师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惯用的模式,语言体现了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积极的语言——夸奖。夸奖通常是因为幼儿遵守了常规,用语言对幼儿的一种奖励和荣耀,对其他的小朋友也能起到一种观察模仿、激励和动力的作用。如:“今天跳绳跳的不错的是欢欢,我看见欢欢在很努力的跳,虽然他昨天还是一个一个的跳,但是今天他一直都在练习,很棒的,都能两个两个的跳。我相信再联系几天你肯定能够连起来跳!”在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听到老师这番夸奖的话时都很羡慕欢欢,也都提起精神准备下次努力练习。
(2)消极的语言——批评。批评是对幼儿在违规行为出现之后,教师会及时指出幼儿的违规行为,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制止幼儿的行为,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幼儿的某些行为提出的建议。如“好活动结束了,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但是还有几个小朋友上课不遵守纪律,和别人说笑,你们自己说话会打扰到其他小朋友听课的,你们好好反省一下,我希望下次上课时,你们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3)中性的语言——提醒。提醒一般是在行为没有发生时教师说的。教师为了防止幼儿违反常规,加以提醒和重复。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提醒对幼儿遵守常规是很有帮助的。如“请在老师没有把饭盛到你的碗里时,不要动桌上的勺子和碗”。
3、环境中的标识。首先是看得见的“无声标识”,看得见的“无声标识”就是指那些看得见的标语、提示的图片、环境布置等。在幼儿园中,当你走进班级看见环境布置时,就会发现很多的“无声的语言”来限制幼儿的行为。如大班一进门就能看见值日表,上面需要当天的值日生把日期写在纸片上然后用固体胶贴在“日历”上。班级共有六个区角,分别是: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棋类区、益智区、建构区,每个区都是被置物柜隔开的,每个区都有限制人数的标识等。其次是听得见的“无形标识”。当一个活动结束或者是另一个活动开始时都会有听得见的“无形标识”来提醒小朋友接下来该做什么了,那就是音乐,幼儿常常能根据音乐的名称、节奏的快慢等为依据做出相应的行为。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方法
1.常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常规的教育不能过于苛刻、抽象、文字化,导致束缚幼儿的发展,剥夺幼儿的自由。要形象化、人性化,幼儿易于接受。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常规是不合理的、不能满足幼儿对常规的需求,所以会导致幼儿的违规行为。如某幼儿园小班常规“坐在位子上不能动,不能离开座位到静静的等待午饭”另外班级里的标识应该形象具体,不能用生硬的文字来作标识,应带图文并茂,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遵守。
2.常规教育重在内化,建立意识。环境中的常规教育,利用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对幼儿的常规进行塑造,更加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建立意识,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我们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规则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规则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那就是将规则还原成儿童主体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儿童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需要满足的快乐。我们不能将规则视为钉入儿童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
3.班级环境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合作共同创设。班级中的环境不仅仅是教师创设的,更应是由幼儿参与创设的。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需携手并引导幼儿共同创设,这样创设出的环境才能真正适合幼儿。在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一书中提到作者等人对北京地区六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班级常规基本上是成人制定的。其中,由园领导制定的占35%,由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的占10%,由本班教师制定的占52.5%,三者共计达97.5%,而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制定的只占2.5%,这说明幼儿很少参与常规的制定。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单一的常规,无疑给孩子罩上了一张无形的网。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共同主动创设班级常规,让幼儿去发现真正方便自己方便他人的方式、规则,涂尔干在书中也提到“儿童必须自己感觉到,在某一规范中,究竟什么是他应该自觉遵守的东西。”让儿童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儿童才会主动的去遵守自己制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是未来生活的主人,只要我们辛勤耕耘,他们一定能成为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