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李 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我校将“宁化客家山歌”引入音乐课堂。这一特色艺术教育,为宁化客家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创造有利的条件。现就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1.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能更好地传承这一艺术形式、传承客家文化。
宁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客家文化软实力的对象,它理应受到各个部门的充分重视。我们必须认识到要使宁化客家山歌得到保存与发展,就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及音乐爱好者。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客家祖地宁化的明天建设者。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了中学音乐课堂,就是让新一代的人来了解、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只有他们了解并认可了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家乡的建设中,才能使这一艺术形式长久地传承下去,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后继有人。
2.宁化客家山歌要继承,也要发展,在新一代中传唱可以获得现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宁化客家山歌也,存在一个“老化”的问题。现在,学唱山歌,会唱山歌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老一辈的人会唱山歌,但他们的这一艺术热爱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年轻一代,不少老年人都是宁化客家山歌最忠实的听众和热心的传播者,部分中年人由于个人爱好或其他原因,成为宁化客家山歌的听众,但他们却不好意思开口唱出来,担心别人笑话他。青少年却往往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喜欢那些节奏感比较强烈的现代歌曲,而山歌对他们来说显得老掉牙了。将山歌引进课堂,就是希望中学生在学习与继承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接受、喜爱本土的音乐文化,更希望他们能结合现代的音乐元素,打造有自己特色的音乐风格,给客家山歌带来新的气息。客家山歌要继承,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离不开人、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投入。
3.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才能实现其长久的艺术价值。
宁化客家山歌原来只在群众中口耳相传,并因此得以继承下来。它是群众自发自为的行为。今天,我们把宁化客家山歌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在学生中就可以培养一批唱宁化客家山歌的歌手,让宁化客家山歌世世代代传唱下去。宁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人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它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必将实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年轻一代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4.通过宁化客家山歌的传唱,保护好宁化客家方言。
今天的客家娃,基本上是不会说宁化客家话的。他们听不懂客家方言,更不要说认识、了解客家山歌了。有人说,“要消灭一个民族,就先从消灭它的语言开始。”宁化客家人,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中古文化,有很多体现客家人精神风貌的思想语言。如果不能听懂方言的话,将会使传统与现代脱节,将会使文化传统受到破坏。所以,今天,我们要在中学音乐课上深入开展宁化客家山歌的演唱教学,以此带动学生说当地方言的积极性。
5.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能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宁化客家山歌作为本土化的教材资源,具有弥足珍贵的教育教学价值。首先,宁化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客家文化中有不少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提倡勤劳、提倡简朴等优良作风的教育。如《对面的桐子开白花》就对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达了敬意,对其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欢快、自由给予尽情的渲染和表达。另一方面,宁化客家山歌进入音乐课堂也丰富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资源,扩大了音乐教学的范围。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习正规的音乐知识,还能学习到这种民间的、自然的、贴切的本土音乐知识,学习的内容自然丰富了不少,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多元性。
二、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学生及其家长对传统客家文化了解甚少。在家里家长很少让孩子接触本土的文化,不少同学认为山歌就是“老土”的东西,是老人家听的。当孩子们学习客家山歌时,他们还会感到这些东西是过时的。因为他们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很多学生对于客家的民俗风情也知之甚少。让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可以让年轻的学子更好的了解我们传统的客家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增强继承,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才能对于宁化客家山歌有兴趣并加以认真学习。
2.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解决语言问题。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大众性与普遍性,怎么说话就怎么唱。情真意切才能令人感受到音乐旋律的优美。”在语言的咬音吐字方面,普通话的口气比较柔和,而宁化方言特别是翠城的方言比较清脆。字的发音不同,唱出来的声音音色,韵味和音量也就不会一样。因此,唱宁化客家山歌一定要会讲或者听懂宁化客家方言,而现在大部分学生,由于其父母亲从小到大都对其讲普通话,这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讲甚至不会听宁化客家方言。因此,在学习或者说、唱宁化客家山歌时,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且教师教起来也费劲。学校曾经组织了一场丰盛的宁化客家山歌晚会,但大部分学生甚至不少老师都感觉“像鸭子听雷公”。听不懂,没兴趣,是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前要解决重要问题。要知道,没有了地方方言,就没有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就不会有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呼吁,让宁化方言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回到我们的对话中,特别是要回到孩子们的表达中。古人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对语言的认同。要让孩子们热爱家乡,首先要让他们热爱自己的方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说宁化方言。
3.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13届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决赛中说到:“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也要保护我们的文化艺术环境,要求对原生态音乐文化格外的加以珍惜和爱护,不要把一些现代的元素注入进去,要保护它的纯洁性和历史性。”李谷一老师在这里强调了对原生态音乐继承的重要性。宁化客家山歌也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它是我们先辈在劳动或者休息时为了解乏或娱乐而现场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宁化客家山歌时,既要避免引入太多现代的东西导致失真的问题,也要避免脱离现实土壤把鲜活的客家山歌变得死板的倾向。
宁化客家山歌进入课堂不仅增加了多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是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有着现代的文化气息,他们容易把宁化客家山歌与自身的现代气息融合起来,为宁化客家山歌的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山歌人才,为宁化客家音乐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宁化客家山歌引入中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1.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学习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建构,合理吸收其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因素。客家先民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让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的接触中,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了解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亲自参与客家人的各种喜庆活动。宁化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制作的抒发内心感悟的一种抒情小曲,要求用宁化客家话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要让孩子们在课余多参与客家人接触交流或者到田地去体验生活。留意客家老人讲话的语调和语气,了解客家人的思维习惯,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将学习融入到客家人生活的氛围中去。
2.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目前,宁化客家山歌已经有人整理出了书面记录的歌词歌谱,给我们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带来了便利。但这仍然无法将它的艺术风格、神韵完全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田野采风,去感受那些真实的,有生活基础的宁化客家山歌。
3.邀请宁化客家山歌歌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宁化客家山歌,学生听不懂,更不要说唱出来了。为了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把客家山歌的韵味唱出来,最好的办法是将民歌歌手请入中学音乐课堂。他们唱出来的山歌表面上很“土”,但比较纯正而有韵味。因此,请宁化客家山歌歌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是学好宁化客家山歌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情景化教学。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展示功能,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好情景化的条件,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宁化客家山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上台“表演”,将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天堂。
新一代的中学生,将来会成为世界各地的建设者,会成为我们,客家人优秀的儿女。他们的客家情结也将在宁化客家山歌的传唱中得以体现和表达。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文化带入课堂,使音乐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一、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1.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能更好地传承这一艺术形式、传承客家文化。
宁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客家文化软实力的对象,它理应受到各个部门的充分重视。我们必须认识到要使宁化客家山歌得到保存与发展,就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及音乐爱好者。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客家祖地宁化的明天建设者。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了中学音乐课堂,就是让新一代的人来了解、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只有他们了解并认可了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家乡的建设中,才能使这一艺术形式长久地传承下去,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后继有人。
2.宁化客家山歌要继承,也要发展,在新一代中传唱可以获得现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宁化客家山歌也,存在一个“老化”的问题。现在,学唱山歌,会唱山歌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老一辈的人会唱山歌,但他们的这一艺术热爱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年轻一代,不少老年人都是宁化客家山歌最忠实的听众和热心的传播者,部分中年人由于个人爱好或其他原因,成为宁化客家山歌的听众,但他们却不好意思开口唱出来,担心别人笑话他。青少年却往往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喜欢那些节奏感比较强烈的现代歌曲,而山歌对他们来说显得老掉牙了。将山歌引进课堂,就是希望中学生在学习与继承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接受、喜爱本土的音乐文化,更希望他们能结合现代的音乐元素,打造有自己特色的音乐风格,给客家山歌带来新的气息。客家山歌要继承,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离不开人、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投入。
3.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才能实现其长久的艺术价值。
宁化客家山歌原来只在群众中口耳相传,并因此得以继承下来。它是群众自发自为的行为。今天,我们把宁化客家山歌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在学生中就可以培养一批唱宁化客家山歌的歌手,让宁化客家山歌世世代代传唱下去。宁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人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它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必将实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年轻一代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4.通过宁化客家山歌的传唱,保护好宁化客家方言。
今天的客家娃,基本上是不会说宁化客家话的。他们听不懂客家方言,更不要说认识、了解客家山歌了。有人说,“要消灭一个民族,就先从消灭它的语言开始。”宁化客家人,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中古文化,有很多体现客家人精神风貌的思想语言。如果不能听懂方言的话,将会使传统与现代脱节,将会使文化传统受到破坏。所以,今天,我们要在中学音乐课上深入开展宁化客家山歌的演唱教学,以此带动学生说当地方言的积极性。
5.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能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宁化客家山歌作为本土化的教材资源,具有弥足珍贵的教育教学价值。首先,宁化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客家文化中有不少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提倡勤劳、提倡简朴等优良作风的教育。如《对面的桐子开白花》就对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达了敬意,对其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欢快、自由给予尽情的渲染和表达。另一方面,宁化客家山歌进入音乐课堂也丰富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资源,扩大了音乐教学的范围。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习正规的音乐知识,还能学习到这种民间的、自然的、贴切的本土音乐知识,学习的内容自然丰富了不少,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多元性。
二、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学生及其家长对传统客家文化了解甚少。在家里家长很少让孩子接触本土的文化,不少同学认为山歌就是“老土”的东西,是老人家听的。当孩子们学习客家山歌时,他们还会感到这些东西是过时的。因为他们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很多学生对于客家的民俗风情也知之甚少。让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可以让年轻的学子更好的了解我们传统的客家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增强继承,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才能对于宁化客家山歌有兴趣并加以认真学习。
2.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解决语言问题。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大众性与普遍性,怎么说话就怎么唱。情真意切才能令人感受到音乐旋律的优美。”在语言的咬音吐字方面,普通话的口气比较柔和,而宁化方言特别是翠城的方言比较清脆。字的发音不同,唱出来的声音音色,韵味和音量也就不会一样。因此,唱宁化客家山歌一定要会讲或者听懂宁化客家方言,而现在大部分学生,由于其父母亲从小到大都对其讲普通话,这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讲甚至不会听宁化客家方言。因此,在学习或者说、唱宁化客家山歌时,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且教师教起来也费劲。学校曾经组织了一场丰盛的宁化客家山歌晚会,但大部分学生甚至不少老师都感觉“像鸭子听雷公”。听不懂,没兴趣,是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前要解决重要问题。要知道,没有了地方方言,就没有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就不会有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呼吁,让宁化方言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回到我们的对话中,特别是要回到孩子们的表达中。古人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对语言的认同。要让孩子们热爱家乡,首先要让他们热爱自己的方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说宁化方言。
3.宁化客家山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13届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决赛中说到:“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也要保护我们的文化艺术环境,要求对原生态音乐文化格外的加以珍惜和爱护,不要把一些现代的元素注入进去,要保护它的纯洁性和历史性。”李谷一老师在这里强调了对原生态音乐继承的重要性。宁化客家山歌也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它是我们先辈在劳动或者休息时为了解乏或娱乐而现场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宁化客家山歌时,既要避免引入太多现代的东西导致失真的问题,也要避免脱离现实土壤把鲜活的客家山歌变得死板的倾向。
宁化客家山歌进入课堂不仅增加了多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是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有着现代的文化气息,他们容易把宁化客家山歌与自身的现代气息融合起来,为宁化客家山歌的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山歌人才,为宁化客家音乐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宁化客家山歌引入中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1.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学习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建构,合理吸收其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因素。客家先民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让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的接触中,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了解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亲自参与客家人的各种喜庆活动。宁化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制作的抒发内心感悟的一种抒情小曲,要求用宁化客家话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要让孩子们在课余多参与客家人接触交流或者到田地去体验生活。留意客家老人讲话的语调和语气,了解客家人的思维习惯,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将学习融入到客家人生活的氛围中去。
2.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目前,宁化客家山歌已经有人整理出了书面记录的歌词歌谱,给我们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带来了便利。但这仍然无法将它的艺术风格、神韵完全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田野采风,去感受那些真实的,有生活基础的宁化客家山歌。
3.邀请宁化客家山歌歌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宁化客家山歌,学生听不懂,更不要说唱出来了。为了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把客家山歌的韵味唱出来,最好的办法是将民歌歌手请入中学音乐课堂。他们唱出来的山歌表面上很“土”,但比较纯正而有韵味。因此,请宁化客家山歌歌手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是学好宁化客家山歌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情景化教学。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展示功能,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好情景化的条件,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宁化客家山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上台“表演”,将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天堂。
新一代的中学生,将来会成为世界各地的建设者,会成为我们,客家人优秀的儿女。他们的客家情结也将在宁化客家山歌的传唱中得以体现和表达。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文化带入课堂,使音乐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