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 艾 娇 王丽涛 李丽丹

【机构】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创新型人才稀缺的新形势下,《环境管理与规划》这类以基本理论和概念为主的课程,在传统考试模式下,导入案例分析讨论型命题,并且在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模式上形成突破,推行考试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环境管理与规划 考试改革
  《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涵盖面广,体系繁多交错,是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课程主要讲授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环境管理的政策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运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对现实中发生的环境案例进行分析,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为所用,摆脱传统教学中对于基本理论课程的“一考定乾坤”的模式。
  1当前考试的弊端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高校课程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于开卷考试、平时测验、口试、答辩等形式涉及较少。命题、评分往往偏重于教材知识的机械记忆,考试成了书本知识的再现,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命题缺乏科学性。目前多数课程的命题过程中记忆题所占比例大,考试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考核偏多,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型、案例型题目较少,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 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分标准化,使学生无法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线性思维的习惯,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
  评价反馈体系薄弱。一般情况下,大多课程的考试安排在学期期末,属于终结性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考试后教师仅通过卷面分数进行试卷分析,使得考试的反馈作用为零,这样的考试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单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的不良倾向,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高校考试的目的是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反馈和评定教学效果,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大学考试作为评估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性又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考试更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服务。
  是实施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分制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同一课堂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学分制灵活的管理模式要求改革原有的考试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更新考试内容,加强考试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
  3《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考试改革模式
  传统基本理论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对于《环境管理与规划》这类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的课程,传统的基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常规考试还是必要的,夯实的理论是后续案例分析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并清晰的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政策理论、技术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在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上,除了常规的闭卷考试外,还考虑加入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形式,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于枯燥乏味的基本法律法规的记忆。
  案例分析讨论型命题的导入。目前,对于《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导入案例分析讨论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现实中比较热点的环境纠纷案例,同时结合开卷考试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于案例进行创造性、开放性的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出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段式成绩处理。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一张卷纸、一个分数定乾坤”的窘态,采用三段式对成绩进行评定,即基本理论考试成绩+案例分析成绩+学生能动表现成绩=总成绩。这样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模式更为客观真实,更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对教师而言,针对此成绩进行分析更能凸显出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程琴、谢大蓉、刘克林,医学教育探索,2008(7):682-683.
  [2]论高校创新教育下的考试改革[J].陈瑶、李梦虺,西北医学教育,2008(8):630-631.
  [3]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探索[J].刘玉群、朱慧,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5):312-315.
  [4]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高校考试模式探析[J].王云飞、郑晓娟,中国地址教育,2014(3):48-50.
  作者简介:艾娇(1983.4-),女,理学硕士,汉族,研究实习员,现任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教务干事,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一线管理工作。
  项目来源: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608);辽宁大学省重点学科、辽宁省高校污染控制实验室开放基金与辽宁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经费资助项目(No.WZ211008);辽宁大学第三批课程考试改革立项(No.KG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