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作者】 吴雨虹

【机构】 福安市德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分析和课前的预设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解读。可是自从开始实施教改后,有的老师就开始只重视和追求语文课堂的形式新颖,而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所以,还原语文课的本色教学,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回归文本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仍有不少教师还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用小品、游戏冲塞课堂,或展开多媒体大战,一节课幻灯片几十张,让学生上课是目不暇接,根本没时间思考,或播放视频一放就是十几、二十几分钟,教学虚空,不扎实;也有一些教师很喜欢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一节课学生分组讨论好几次,合作学习似乎成了展示语文课改成效的金字招牌;而有一些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目标里,重点抓住人文性的内容大展雄才,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班会课——这样的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可是还有“语文味儿”吗?学生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思维有进行碰撞吗?能力得到训练了吗?那么,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儿”该如何表现出来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课前,教师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
  目前有一些语文教师对文本处理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没有细细咀嚼、品味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结合教师参考用书把这种感受单向传达给学生。
  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和意,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师自己在备课,钻研教材时就不能囫囵吞枣,要真正读懂课文,有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而教师读懂一篇课文至少要清晰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这篇课文写什么?二是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带着这三个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
  (二)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文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注重课堂上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这其中的一种好习惯就是朗读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了课文内容,获得了丰富的形象感受,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是纵观现在语文课堂,很少能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教师的讲析取代了课堂,朗读这一基本技能被冷弱了,学生朗读能力也下降了,有些学生读课文时连语句都读不连贯,更别提有感情的朗读了,试想这样的学生他的语感强吗?他的语文能力会强吗?他对作品容易形成自己的感受吗?因此,有时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把握,通过读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可以起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课最真的是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陶冶的、不刻意的。”
  在公开课《安塞腰鼓》这节课的设计时,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建议,如给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视频,听腰鼓的录音等,但最后都被我否定了,我最后决定用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不同的问题:1、通过全部学生齐读来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的问题是: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内容)。2、个性化精读品味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自由朗读,多角度欣赏安塞腰鼓的美:
  用“安塞腰鼓的____真美,你看(听)____                ”的句式说出来。后一横线要求用文中内容。3、读文中喜欢的排比句,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及理解排比句的作用。4、再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情感美,谈自己的感受,问题是:这是一曲(    )的赞歌。整节课学生书声朗朗,学生通过多种读书形式不断与文本进行碰撞,获得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还记的我在教《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这一课时,就碰到一个难题,这篇文章故事性、人文性很强,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懂,教学容易走入道理说教的误区。如何解读文本,挖掘出课文的语文味,还原语文本色教学呢?经过认真思考,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注重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读找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文本的碰撞,闪耀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经过研读文本,纷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如以下这些:
  1、磨难已经使他具备大艺术家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平凡地诞生了。
  4、灵感只青睐那些勤于思考的头脑。
  5、堪萨斯城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沃特?迪斯尼先生后来说,至少要值一百万美元。其实那里没有什么,只有一只老  鼠,那是上帝给他的,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
------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学生通过对这些文质兼美的句子不断地品味、揣摩、赏析,在与句子的碰撞赏析中体会了语言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染,于是,这节课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在品字析词中探究性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这个字、这个词、句该怎么朗读,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如我在教《鹤群》这一课时,在欣赏“鹤群翔空”这一片段时,学生读“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这个句子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加点字,从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入手,进行朗读体会,分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好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鹤群翔空的美及那种壮丽景象,达到了以读代讲的目的。
  又如,在解读“鹤群与鹰奋战”这一片段时,学生解读 “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这一句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赏析字词来谈谈读这个句话的感受。有些学生就抓住了“拧”字来分析,有的说“拧”字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鹤群的团结,有的说从“拧”字可以读出鹤群的勇敢、顽强,有的说“拧”字充分展示了做为弱者的鹤为了能战胜强大的苍鹰,置个人生死度外的这种可敬的精神-----有的学生抓住“拼命”一词进行解读,这样不断地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不断地深入,涵蕴品味,人与文就融为一体了。
  (三)倡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代心理学也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文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从而赋予认知对象以心理意义。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本人在教学《木兰诗》时,当学生在解读“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段时,学生的表现很精彩,大家踊跃发言,观点可就很丰富,有的学生认为这最后一句表现了木兰的机警;有的学生认为除了表现木兰的聪明机警外,还表现了木兰的坚忍,吃苦 精神 。因为打战的时间长,边塞生活艰苦,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子混在一群士兵中要忍受多少不便,可见她的勇于自我牺牲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最后一句话表现了木兰的英勇善战,木兰从一个柔弱的女子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士兵,因为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争很残酷,很多人都战死沙场,但木兰却能立下很多战功并活着回来-----可以说学生的这些观点是立足于文本,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掀起了这节课的小高潮。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教师富有激情和智慧的引导,也离不开学生在文本基础上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这三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走得更远些。
  参考文献: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