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割裂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忽视了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最终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政治课 育人功能 发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坚持以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训练为基础,以非智力因素培养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育人上的独特作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强化育人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
教育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育与教学如同硬币的两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叶圣陶先生同样强调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他指出:“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各科教学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这个核心,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教育影响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强化育人功能是由政治学科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性质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融入了丰富的广泛的思想教育内容,贯穿于各个模块之中。概括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和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根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割裂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虽然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很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当前部分政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问题,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以提高学生非智力水平
非智力因素培养为学生学习和更好地接受教育奠定心理基础,无论是知识的高效传授、学生的高效学习,还是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非智力因素作为支撑。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成绩提高。经验表明,教师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略微花点时间,就能够得到加倍的回报。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政治科教材中蕴含的非智力因素资源,结合教材知识传授,强化非智力因素培养。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知识传授上讲,政治教师应善于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理解当下所学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旁征博引课外知识。从课堂主体上讲,政治教师应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回归于学生。从教学模式上讲,政治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避免“满堂灌”做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作为,让他们真正地行动起来,全程和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方式上讲,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况,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交替使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稳定的学习情绪。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关注成绩,因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成为幸运者,拥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或者屡屡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誉,从中获得成功的喜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其他学生更多的成为“绿叶”,几乎没有这样的体会。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平等地善待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落实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式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通过意志努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平稳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够给自己设立更高的追求目标,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信心强的学生,或者说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业上志存高远,在学习中能够迎难而上,知难而近,自觉地磨练意志,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因而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善于发现闪光点,学会将过去学习成功的体验迁移到目前的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放大优点和长处,多做自我肯定。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分层提出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充分肯定,或者从中发现值得肯定的亮点予以表扬,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在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训练以及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受到教(下转第19页)(上接第21页)育,增强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育人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境界,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使他们明白和理解做人道理,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因此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学生本位主义理念,立足于实现,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政治课教学中强化育人功能。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和使命。教师不仅肩负着“授业”和“解惑”的重任,而且更肩负着“传道”的职责和使命。“道”不仅包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方法和规律等,而且还包括向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和帮助学生解释疑虑的重任,而且更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对此,赞科夫指出:“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有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政治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力。
改进方法,采用渗透式教育。强调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但不能把政治课等同于德育课、时事教育课和班主任的班会课,否则就偏离了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地利用社会资源,讲究育人的策略与技巧,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的训练之中,即在传授知识和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以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调整策略,身教重于言传。“教者,人之楷模也。”政治教师在恰如其分地进行言传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与人为善,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对此加里宁做了这样的分析:“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而且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个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明白做人道理及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从而更好地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成绩。正如巴班斯基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重要的思想教育,也会激励学生学习。”朱永新也说过:“道德教育、才艺教育搞得好,……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为政治课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同时牢牢抓住育人这条红线不放松,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样做能够使学生获得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双重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政治课 育人功能 发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坚持以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训练为基础,以非智力因素培养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育人上的独特作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强化育人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
教育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育与教学如同硬币的两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叶圣陶先生同样强调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他指出:“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各科教学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这个核心,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教育影响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强化育人功能是由政治学科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性质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融入了丰富的广泛的思想教育内容,贯穿于各个模块之中。概括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和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根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割裂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虽然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很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当前部分政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问题,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以提高学生非智力水平
非智力因素培养为学生学习和更好地接受教育奠定心理基础,无论是知识的高效传授、学生的高效学习,还是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非智力因素作为支撑。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成绩提高。经验表明,教师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略微花点时间,就能够得到加倍的回报。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政治科教材中蕴含的非智力因素资源,结合教材知识传授,强化非智力因素培养。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知识传授上讲,政治教师应善于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理解当下所学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旁征博引课外知识。从课堂主体上讲,政治教师应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回归于学生。从教学模式上讲,政治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避免“满堂灌”做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作为,让他们真正地行动起来,全程和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方式上讲,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况,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交替使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稳定的学习情绪。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关注成绩,因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成为幸运者,拥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或者屡屡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誉,从中获得成功的喜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其他学生更多的成为“绿叶”,几乎没有这样的体会。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平等地善待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落实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式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通过意志努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平稳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够给自己设立更高的追求目标,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信心强的学生,或者说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业上志存高远,在学习中能够迎难而上,知难而近,自觉地磨练意志,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因而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善于发现闪光点,学会将过去学习成功的体验迁移到目前的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放大优点和长处,多做自我肯定。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分层提出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充分肯定,或者从中发现值得肯定的亮点予以表扬,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在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训练以及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受到教(下转第19页)(上接第21页)育,增强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育人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境界,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使他们明白和理解做人道理,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因此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学生本位主义理念,立足于实现,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政治课教学中强化育人功能。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和使命。教师不仅肩负着“授业”和“解惑”的重任,而且更肩负着“传道”的职责和使命。“道”不仅包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方法和规律等,而且还包括向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和帮助学生解释疑虑的重任,而且更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对此,赞科夫指出:“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有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政治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力。
改进方法,采用渗透式教育。强调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但不能把政治课等同于德育课、时事教育课和班主任的班会课,否则就偏离了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地利用社会资源,讲究育人的策略与技巧,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方法的训练之中,即在传授知识和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以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调整策略,身教重于言传。“教者,人之楷模也。”政治教师在恰如其分地进行言传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与人为善,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对此加里宁做了这样的分析:“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而且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个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明白做人道理及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从而更好地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成绩。正如巴班斯基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重要的思想教育,也会激励学生学习。”朱永新也说过:“道德教育、才艺教育搞得好,……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为政治课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同时牢牢抓住育人这条红线不放松,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样做能够使学生获得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双重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