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作者】 张国洲
【机构】 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品德 生活化教学 主体作用 兴趣激发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教学比较关注的问题。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形成道德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转变角色 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老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活动创造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活动,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互相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游戏: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
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
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我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说照片,为家人做事情,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参加假期特长兴趣班、课外活动等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来,畅所欲言。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活动中小记者的采访激起学生把寒假经历过的事尽情与人分享的愿望和乐趣,不像老师直直板板问寒假发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创意的想法与做法。
四、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脱离了品德教育的“纯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在《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设计包括的环节是把学生寒假所学的本领尽可能在小组里展示,这些在课前已经安排好学生分了类,如:剪纸、背诗歌、唱歌、包饺子、弹琴、书法,全都是在课堂当场展示,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的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来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自然社会生活,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五、体验生活过程,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等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 生活化教学 主体作用 兴趣激发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教学比较关注的问题。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形成道德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转变角色 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老师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活动创造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活动,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互相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游戏: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
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
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我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说照片,为家人做事情,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参加假期特长兴趣班、课外活动等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来,畅所欲言。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活动中小记者的采访激起学生把寒假经历过的事尽情与人分享的愿望和乐趣,不像老师直直板板问寒假发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创意的想法与做法。
四、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脱离了品德教育的“纯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在《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设计包括的环节是把学生寒假所学的本领尽可能在小组里展示,这些在课前已经安排好学生分了类,如:剪纸、背诗歌、唱歌、包饺子、弹琴、书法,全都是在课堂当场展示,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的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来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自然社会生活,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五、体验生活过程,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等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