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一项横断面研究的结果探讨
【作者】 曹卉娟 韩 梅 刘建平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北京)
【摘要】【关键词】
摘 要: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及可行性。 方法 根据对选修本课程的80名本科生所做横断面调查结果,总结出学生们在教学条件、形式及效果几个方面的具体评价和需求。结果 37.50%的学生建议增加上机操作时间、26.25%的学生提出结合实例进行教学、22.50%的学生要求提供学习材料并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因此,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的特点恰好符合以自我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点包含案例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比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论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本科授课上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体现“授之以渔”的方法学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案例教学;医学统计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医用统计学》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具体指导、培训医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践中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正确获取及分析数据,并合理解释结果[1]。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建立正确的医学统计学观念和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对医科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医用统计学》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锻炼学生实践水平、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作为一门方法学课程,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容易给学生造成短期内知识和概念的堆积,繁杂的公式记忆也容易出现“考后就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现有的课程中包含上机操作演练和例题分析,但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与现有的临床实际情况结合性不强,使得教学的结果并不能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同时,大部分学校设置课程时,本科生接触《医学统计学》的课程都在临床实习之前,由于缺乏对临床实际的认识,对于课本上的例题理解不深,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近年来的授课情况和考核结果来看,本科生们对于统计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表浅,学习后由于不能结合实际的运用而无法形成长期记忆,大部分学生在攻读研究生以后还需要再次选修《医学统计学》的课程,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使用,还使得研究生的课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来讲解基础的知识而无法体现研究生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提高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加强本科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真正实现“教学为实践服务”,是当前作为授课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态度的横断面调查研究
我们对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选修《医学统计学》的七年制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学生们对《医学统计学》学习的体会以及对授课的建议。调查对象是本科六年级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已经修完全部临床课程并开始临床实习课程。对这些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授课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为主的形式,共计52学时,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的课时接近1:1,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提供统计计算器,考试内容以计算题为主。本次调查的问题是“你对本学期《医学统计学》学习的评价及意见?”。共计调查80人,回收80张问卷,应答率为100%。
汇总一下被调查学生的反馈意见,大致包含教学条件、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结果见表1。
表1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态度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于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技能学习的欲望是强烈的。他们希望学会统计分析的方法,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临床问题当中去。因此“上机授课”、“实际案例讲解”等关键词成为调查结果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
众所周知,当前倡导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这种PBL的教学模式也被我们尝试应用在研究生多门方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的本科生来说,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提出临床问题”的环节中并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教学中有两种学习类型:代理型和亲验型[2]。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教与学互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不同、知识递送方式不同。前者典型的代表是课堂讲授,教师将间接知识告知、解释或者证明给学生,因此,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而后者的教学效果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身体验[3]。因此,我们更强调“引导带动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教学法”作为对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4]。正如调查结果中有些学生提出的,“以小组形式解决例题,并汇报各组结果”。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是常见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应用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还比较鲜见。综合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认为当前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医学统计学》教学早已不是按照公式手工计算检验统计量,来做统计推断的时代了,而是要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统计学软件,会合理解释统计学结果的整合时代了。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让同学们从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过渡到实际应用,这就需要强调案例的应用[5]。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它的教学内容是实例,是用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其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和实用性;同时,它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要点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首先的要素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需要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统计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区别。因此在案例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临床实际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样例,同时尽可能尝试将多种统计学方法融合在相同或相似的案例中使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时,“讲”与“学”的比重应该跟传统教学法有量的区别。案例提出后,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应该至少占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二,并且自学讨论的辅助工具应该是计算机操作,学习来源包括课本和网络资源。那么教师应该有能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掌握课堂时间进度,及时发现处理小组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所收益。同时,小组汇报后,教师也应该结合汇报的情况,总结所学内容的要点、点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动力。
再者,既往对学生的考核都往往直接参考最终的考试成绩,然而作为一门教授方法学的课程,单纯从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水平是不够的。因此,选取何种考核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案例教学法实施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结合小组汇报的成绩、平时作业及考勤、以及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最终考试的题目,也应该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考核的重点在于方法的运用,如果可以上机考试,则以计算题为主;如果没有条件上机考试,可以以问答题为主,一方面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解答,了解学生们解决实际临床统计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焦点组访谈等定性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面向学生和授课教师,从“教”、“学”两方面来评价授课效果;焦点组访谈则针对学生群体,通过深入的问题设定了解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的感受。
总之,《医学统计学》的授课应该力求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医学本科生动脑、动手的科学实践能力、创造意识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真正实现本科《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葛丽平, 刘伟新.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 2008, (1): 171.
[2] 宁骚. 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 新视野, 2006, (1):34-36,61
[3] 郭忠兴.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59-61.
[4] 段文学. 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实践. 2012,(5): 114.
[5] 阎岩, 刘学宗.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85.
第一作者:曹卉娟,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刘建平,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助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No. XJY14016);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2011-CXTD-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