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李晓梅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峪耳崖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人师表,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抓住小学生爱说爱动、尊师好奇的特点,培养和加深情感的交流引导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和调动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开发思维,允许学生大胆想像,通过讨论开阔视野得取结论。讲课时要来源于课本但不拘于课本,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获得新知,懂得解决问题可从多方面去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最好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动探索引发小学生创新意识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能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这样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沟通纵横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等等。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1)31×7+30×4+28      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
等等,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在激励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1.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难、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使全体学生都感受成功的愉悦。
  2.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解法。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具有创新精神,他就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而不会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性,承认失败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不是打击和压抑学生。
  3.改革评估方式。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评估机制。评估时,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行为,让全体学生都产生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积极创新的心向。惟有如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