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城乡接合部小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王喜红
【机构】 甘肃省静宁县新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初见端睨,一大批的农村人主动或不主动地变为了城市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落脚于城市和乡村毗邻处,这一带也便成了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地区,城乡接合部学校也便由此诞生或扩容。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发展随之成为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现就城乡接合部小学发展的现状作以粗浅说明,并辅以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现状分析
1.学生还未入校就存在着多方面的较大差异。城乡接合部学校收转进来的学生既不像城市学生一般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不像乡村学生一样有着一片清静纯朴的社会环境。这其中一些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接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近几年来,一年级学生的入学年龄由原来的七岁、六岁半减至现在的六岁,但是从对学校收进来的学生的学习状况看,绝大多数六岁的农村孩子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动手综合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成绩明显略于六岁半或七岁以上的孩子,也略于同龄的市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学得很吃力,这种现象也可以从孩子学习六年后的小升初统一考试结果窥见一斑,从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的考核和统计数据看,如果一所学校有较多市民家庭的孩子,学校教育结果的整体综合评估值要比其他纯农村家庭的孩子学校的综合评估值大约高出60个百分点。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加强不容乐观,培训走了过场。时下教师年龄偏大,年龄超过45至50岁的教师虽然还未到退休年龄,但他们似乎已“认清了形势,看清了前途”——多操家庭事,少干学校事;多发牢骚,少做实事。反正只要到校就能领到工资,因为他们的参照物是还有一年甚至多年不到校上班照领工资不误的人,自认为只要自己每天到校就比他们强,混上几年到退休时拿较高工资就行了。谁也拿他没办法,这令许多校长感到十分无奈,甚至伤感和头痛。近几年来,这种近似“温疫”的病颇有流行之势,已经感染并影响到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思想不先,人何以进?另外,现在寒暑假的各种层次各种级别的培训不少,但效果不佳,培训单位只是收了培训费后美其名曰地叫学员“自学”,但真正自学的学员有多少,我们都心知肚名。有些“负责任的培训单位”为了控制听课人数尽可能地(因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不定期抽查)还要派上管理人员,短短一节课要点两三次培训人员的名,以此吓唬培训人员,缺勤超过多少次就不让你结业。再来看培训结束时的考试,大多数只是拿着卷子相互照抄,有些学员甚至不进考场,干脆叫别人顶考。试想,如此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师德和师能能有多少长进?
3.近半数家长既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配合学校工作。表面上看,城乡接合部上学孩子的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问题似乎不压于城里的那些市民,因为他们把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农村转入了城乡接合部学校,就是要追求并享受比原读学校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将来有个好出息。到这里来,单就他们每天的经济开销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租房,要买菜,要交水电费,孩子要喝牛奶等等。对于这些,无论是被逼无奈还是心甘情愿,他们都全面地做到了,因此我们说他们重视了孩子。仅凭这一点,我们得给他们翘大拇指了。
但在接下来的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首先,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家长,他们几乎全部是把孩子先期转入城里后才在城附近或找工程队打工,或找地毯厂织毯,或做一些小本买卖,或在超市当推销员。据不完全调查和统计,在这些家长当中,能按时给孩子开饭的约占48%,能按时督促孩子晚睡和午休的约占27%,能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的约占10%,有能力给孩子辅导功课的约占6%,有些家长甚至只是把孩子转入城里让他们自管,或委托亲戚代管,或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管理,自己干脆回农村继续种地,只是孩子没钱了给钱,没食了给食。其次,当他们把孩子转入新学校之后就再也不见了人影,甚至连他们的声音你都很难听到,因为他们连打电话和科任教师及学校进行适时地沟通都做不到,即使每学期全校性的家长例会上,有些也不能来,一心只顾挣钱——他们认为挣钱重要,这可从下面的现象中找到答案:教师平日如果有了一些需要和家长沟通解决的关于他们孩子的问题,你无论如何都请不来家长,只好老师走出去寻找,但如果是说下发政府给孩子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即使只有二三百元甚至更少些,他们也会随叫随到,甚至不叫也会主动过问。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理念的错位。
4.素质教育有走回头路的现象。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了教育部规定标准,周边一些小学对学生早到晚回现象不但不禁止,反而倍加支持,利用节假日补课现象又有抬头,教辅读物悄然塞满学生书包,一套又一套的试题虽然令学生们做得头昏脑胀,苦不堪言,但这样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分数高了,学校自然就体面了,这种现象已影响并渗透到了城乡接合部小学,而这却有悖于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
5.用人制度有缺陷,考评政策不能因校制宜。在教师队伍入口的管理上,国家对教师的遴选可谓严肃认真,但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学校之后,却自认为拿到了铁饭碗,似乎大有衣食无忧之势,再加上一些年长同行们的歪教,便很快陷入昏昏欲睡的深渊而不能自省,仅只占岗位却不出力。另外,考评政策不能因校而论,城乡接合部小学有许多现实情况明显与有优秀生源的城里小学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缺硬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和比对,比对的结果只能令被评学校饱受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6.经费不足,校长难当。学校经费严重不足。(下转第28页)(上接第57页)由于近年来学校坚持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加上因转入学生不断增多使得学校不断扩建和教学硬件的不断投入,造成了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外债高垒,每天向校长讨债的人络绎不绝,影响了校长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二、解决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在各校招生管理上应尽可能围绕“就近原则”均衡生源。根据当年适龄入学儿童,这里推荐两个标准供招生参考:一是均衡学生的数量,二是均衡城乡学生的比例。 对于其他年级确需转入的学生也应以这些为标准进行各校分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考评制度的不公问题,否则就要改变和完善上级对学校的考评制度。另外,要区别对待农村和非农村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如果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可按时或根据家长要求提前一点入学;如果孩子的身心成长情况还不适宜按规定年龄入学,可根据家长申请延缓一年半载再入学,以不搞一刀切为好。
2.要追求培训的高效益,着力改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既要重视培训过程,又要重视培训结果,把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与教师的考评等切身利益紧密、合理、科学地挂钩,让培训收到实效,这绝不允许有一个培训者蒙混过关,因为混过一个,就可能会带坏一片学生,将来影响一方社会。这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强力地推进,而且已迫在眉睫。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追求培训的高效益应该成为每一次培训的目标。
3.不厌其烦地多层次培训家长,强化家庭教育。培训包括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彻悟家庭教育的结果。这种培训还应该是分层次的,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对家长进行分类培训,这种培训既要有理论性的阐释,更要有案例的佐证,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训最终达到让家长们从内心深处懂得不重视家庭教育不行的程度即可暂停一些日子。以后根据情况再研究培训的时间、内容和次数等。
4.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可以是每年一次,可以是三五年一次。既要让他们进城体会城里学校环境的优越,又应让他们下乡体会农村学校生活的艰苦,在比较中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当然,还应该准许心理不健康或体弱多病者提前退休,这样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解决了目前教育战线上的消极因素,让校园让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的层面上充满青春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才能满足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5.政府积极解决学校托欠的经费问题和一切必要的硬件设备,让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而不是学校一切事情的包办者和事无具细的忙碌者。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认清并正视现状,研究并落实对策,及时并科学合理地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现存的生源和考评制度、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发展就能够充满生机和希望,就会逐渐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现状分析
1.学生还未入校就存在着多方面的较大差异。城乡接合部学校收转进来的学生既不像城市学生一般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不像乡村学生一样有着一片清静纯朴的社会环境。这其中一些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接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近几年来,一年级学生的入学年龄由原来的七岁、六岁半减至现在的六岁,但是从对学校收进来的学生的学习状况看,绝大多数六岁的农村孩子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动手综合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成绩明显略于六岁半或七岁以上的孩子,也略于同龄的市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学得很吃力,这种现象也可以从孩子学习六年后的小升初统一考试结果窥见一斑,从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的考核和统计数据看,如果一所学校有较多市民家庭的孩子,学校教育结果的整体综合评估值要比其他纯农村家庭的孩子学校的综合评估值大约高出60个百分点。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加强不容乐观,培训走了过场。时下教师年龄偏大,年龄超过45至50岁的教师虽然还未到退休年龄,但他们似乎已“认清了形势,看清了前途”——多操家庭事,少干学校事;多发牢骚,少做实事。反正只要到校就能领到工资,因为他们的参照物是还有一年甚至多年不到校上班照领工资不误的人,自认为只要自己每天到校就比他们强,混上几年到退休时拿较高工资就行了。谁也拿他没办法,这令许多校长感到十分无奈,甚至伤感和头痛。近几年来,这种近似“温疫”的病颇有流行之势,已经感染并影响到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思想不先,人何以进?另外,现在寒暑假的各种层次各种级别的培训不少,但效果不佳,培训单位只是收了培训费后美其名曰地叫学员“自学”,但真正自学的学员有多少,我们都心知肚名。有些“负责任的培训单位”为了控制听课人数尽可能地(因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不定期抽查)还要派上管理人员,短短一节课要点两三次培训人员的名,以此吓唬培训人员,缺勤超过多少次就不让你结业。再来看培训结束时的考试,大多数只是拿着卷子相互照抄,有些学员甚至不进考场,干脆叫别人顶考。试想,如此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师德和师能能有多少长进?
3.近半数家长既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配合学校工作。表面上看,城乡接合部上学孩子的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问题似乎不压于城里的那些市民,因为他们把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农村转入了城乡接合部学校,就是要追求并享受比原读学校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将来有个好出息。到这里来,单就他们每天的经济开销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租房,要买菜,要交水电费,孩子要喝牛奶等等。对于这些,无论是被逼无奈还是心甘情愿,他们都全面地做到了,因此我们说他们重视了孩子。仅凭这一点,我们得给他们翘大拇指了。
但在接下来的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首先,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家长,他们几乎全部是把孩子先期转入城里后才在城附近或找工程队打工,或找地毯厂织毯,或做一些小本买卖,或在超市当推销员。据不完全调查和统计,在这些家长当中,能按时给孩子开饭的约占48%,能按时督促孩子晚睡和午休的约占27%,能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的约占10%,有能力给孩子辅导功课的约占6%,有些家长甚至只是把孩子转入城里让他们自管,或委托亲戚代管,或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管理,自己干脆回农村继续种地,只是孩子没钱了给钱,没食了给食。其次,当他们把孩子转入新学校之后就再也不见了人影,甚至连他们的声音你都很难听到,因为他们连打电话和科任教师及学校进行适时地沟通都做不到,即使每学期全校性的家长例会上,有些也不能来,一心只顾挣钱——他们认为挣钱重要,这可从下面的现象中找到答案:教师平日如果有了一些需要和家长沟通解决的关于他们孩子的问题,你无论如何都请不来家长,只好老师走出去寻找,但如果是说下发政府给孩子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即使只有二三百元甚至更少些,他们也会随叫随到,甚至不叫也会主动过问。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理念的错位。
4.素质教育有走回头路的现象。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了教育部规定标准,周边一些小学对学生早到晚回现象不但不禁止,反而倍加支持,利用节假日补课现象又有抬头,教辅读物悄然塞满学生书包,一套又一套的试题虽然令学生们做得头昏脑胀,苦不堪言,但这样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分数高了,学校自然就体面了,这种现象已影响并渗透到了城乡接合部小学,而这却有悖于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
5.用人制度有缺陷,考评政策不能因校制宜。在教师队伍入口的管理上,国家对教师的遴选可谓严肃认真,但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学校之后,却自认为拿到了铁饭碗,似乎大有衣食无忧之势,再加上一些年长同行们的歪教,便很快陷入昏昏欲睡的深渊而不能自省,仅只占岗位却不出力。另外,考评政策不能因校而论,城乡接合部小学有许多现实情况明显与有优秀生源的城里小学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缺硬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和比对,比对的结果只能令被评学校饱受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充当失败者的角色。
6.经费不足,校长难当。学校经费严重不足。(下转第28页)(上接第57页)由于近年来学校坚持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加上因转入学生不断增多使得学校不断扩建和教学硬件的不断投入,造成了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外债高垒,每天向校长讨债的人络绎不绝,影响了校长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二、解决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在各校招生管理上应尽可能围绕“就近原则”均衡生源。根据当年适龄入学儿童,这里推荐两个标准供招生参考:一是均衡学生的数量,二是均衡城乡学生的比例。 对于其他年级确需转入的学生也应以这些为标准进行各校分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考评制度的不公问题,否则就要改变和完善上级对学校的考评制度。另外,要区别对待农村和非农村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如果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可按时或根据家长要求提前一点入学;如果孩子的身心成长情况还不适宜按规定年龄入学,可根据家长申请延缓一年半载再入学,以不搞一刀切为好。
2.要追求培训的高效益,着力改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既要重视培训过程,又要重视培训结果,把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与教师的考评等切身利益紧密、合理、科学地挂钩,让培训收到实效,这绝不允许有一个培训者蒙混过关,因为混过一个,就可能会带坏一片学生,将来影响一方社会。这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强力地推进,而且已迫在眉睫。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追求培训的高效益应该成为每一次培训的目标。
3.不厌其烦地多层次培训家长,强化家庭教育。培训包括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彻悟家庭教育的结果。这种培训还应该是分层次的,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对家长进行分类培训,这种培训既要有理论性的阐释,更要有案例的佐证,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训最终达到让家长们从内心深处懂得不重视家庭教育不行的程度即可暂停一些日子。以后根据情况再研究培训的时间、内容和次数等。
4.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可以是每年一次,可以是三五年一次。既要让他们进城体会城里学校环境的优越,又应让他们下乡体会农村学校生活的艰苦,在比较中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当然,还应该准许心理不健康或体弱多病者提前退休,这样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解决了目前教育战线上的消极因素,让校园让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的层面上充满青春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才能满足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5.政府积极解决学校托欠的经费问题和一切必要的硬件设备,让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而不是学校一切事情的包办者和事无具细的忙碌者。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认清并正视现状,研究并落实对策,及时并科学合理地解决城乡接合部小学现存的生源和考评制度、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发展就能够充满生机和希望,就会逐渐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