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临夏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之现状
【作者】 贾水红
【机构】 临夏州教师培训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临夏州回族自治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439所,其中小学113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初级中学72所。在全州2万多中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全日制师范类本科的只有207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8%。特别是全州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中,存在“三多”(非师范类多,4073人,占16%;年轻教师多,35岁以下13048,人,占51%;学非所教多,3277人,占13%)。境内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30个少数民族,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占总人口的59.1%。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77.66%。在此状况下开展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一、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在临夏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应试教育”是普遍的教育方式。即“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每年的统考成绩成了评价一个老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成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无可厚非,但他们培养出来的仍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每年的升学率是最高的,但进入高中后就会逐渐退步。还有一部分,虽然有心加入改革大潮,但毕竟年龄有限,能领悟到素质教育的精髓,但只有理论却无法实践。比如计算机的使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拦路虎”,为了晋级、评职称好不容易弄了张“电脑初级证”,但想要运用多媒体上课,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在一旁观望。而一少部分有能力的老教师早就被高一级学校聘走,或走了别的门道。再加上他们一般多是临夏师范中师学历,也没受过什么特长培训,有的只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那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各种能力了。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育者年龄层面脱节,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根本不想到这些穷乡僻壤来任教。公路沿线的学校人人想进,山区学校人手紧缺,虽然州委、州政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关于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这对他们仍然缺少吸引力。不能引进“新鲜血液”,教育就无法“更新换代”,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实行。
二、学生认知能力差异,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标准
在临夏农村很多学校,学生们甚至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或者直到高年级才有资格进入电脑室,而且一星期最多一两节课,那更不用说“多媒体”了。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差,见识不广,他们所能知道的一切只能来源于老师的“说”和电视里的“看”,根本不会创造性的看问题,想问题,学生能力水平高低不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农村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一般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隔代抚养有利也有弊,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也有更多的问题。老人本来就是受照顾群体,能将自身的生活照顾好已属不易,何况再抚养一个孩子。但他们往往又对现状充满忧虑和责任感,不能将孙子扔下不管。通过近年来隔代抚养现象,暴露出不少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其一,老年人一旦担负起抚养孙辈的任务,都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其二,由于祖辈的文化修养、思想行为、行为准则等大多与现代相去甚远,长期与孩子相处,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孩子走向未来社会打下“距离”的烙印。在这群孩子的身上实行素质教育,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其三,他们的父母缺乏稳定收入或是收入很低,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为他们继续接受教育提供经济支持。其四,传统思想观念对弱势儿童(包括女童)的影响。传统观念造成该地弱势儿童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十分贫乏,对自己生活的规划定位很低,总是模仿父母亲和周围人们的生活模式来设计未来,他们没想到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现状。传统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阻碍甚至恶化了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发展,导致了弱势儿童和女童教育的危机,使他(她)们失学成为事实。
三、家长素质的高低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评价学生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农村的家长大多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的,至于其他的事情都是耽误时间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当要同学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时,积极响应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家长反对。一直以来我都只布置学生很少的作业,一般在学校完全可以完成,另外我要求同学们在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植树、种菜、养花,帮父母做事等,培养他们动手、观察的能力,可家长又有意见了,说孩子回家后不务正业,只知道玩,要求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所以如何转变家长的思想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四、配套设施齐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农村中小学可以说是教育的最低层,各种设备都难以到位。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都没有,又如何培养呢?虽说老师可以自己动手作一些教具,但“粥少僧多”,难以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求。现在上课一般要用到“多媒体”,但电脑都没有又如何上呢?所以到现在,农村的好多学校仍然是老师一支笔进课堂。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例如我州有一所小学开展参与式教学,观摩者熙熙攘攘,但很少有学校去模仿。笔者以为,如果搞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当下农村教育与现实脱节、与学生将来的发展脱节,只是加进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变成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了。
临夏州回族自治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439所,其中小学113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初级中学72所。在全州2万多中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全日制师范类本科的只有207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8%。特别是全州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中,存在“三多”(非师范类多,4073人,占16%;年轻教师多,35岁以下13048,人,占51%;学非所教多,3277人,占13%)。境内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30个少数民族,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占总人口的59.1%。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77.66%。在此状况下开展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一、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在临夏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应试教育”是普遍的教育方式。即“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每年的统考成绩成了评价一个老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成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无可厚非,但他们培养出来的仍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每年的升学率是最高的,但进入高中后就会逐渐退步。还有一部分,虽然有心加入改革大潮,但毕竟年龄有限,能领悟到素质教育的精髓,但只有理论却无法实践。比如计算机的使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拦路虎”,为了晋级、评职称好不容易弄了张“电脑初级证”,但想要运用多媒体上课,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在一旁观望。而一少部分有能力的老教师早就被高一级学校聘走,或走了别的门道。再加上他们一般多是临夏师范中师学历,也没受过什么特长培训,有的只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那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各种能力了。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育者年龄层面脱节,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根本不想到这些穷乡僻壤来任教。公路沿线的学校人人想进,山区学校人手紧缺,虽然州委、州政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关于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这对他们仍然缺少吸引力。不能引进“新鲜血液”,教育就无法“更新换代”,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实行。
二、学生认知能力差异,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标准
在临夏农村很多学校,学生们甚至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或者直到高年级才有资格进入电脑室,而且一星期最多一两节课,那更不用说“多媒体”了。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差,见识不广,他们所能知道的一切只能来源于老师的“说”和电视里的“看”,根本不会创造性的看问题,想问题,学生能力水平高低不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农村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一般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隔代抚养有利也有弊,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也有更多的问题。老人本来就是受照顾群体,能将自身的生活照顾好已属不易,何况再抚养一个孩子。但他们往往又对现状充满忧虑和责任感,不能将孙子扔下不管。通过近年来隔代抚养现象,暴露出不少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其一,老年人一旦担负起抚养孙辈的任务,都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其二,由于祖辈的文化修养、思想行为、行为准则等大多与现代相去甚远,长期与孩子相处,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孩子走向未来社会打下“距离”的烙印。在这群孩子的身上实行素质教育,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其三,他们的父母缺乏稳定收入或是收入很低,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为他们继续接受教育提供经济支持。其四,传统思想观念对弱势儿童(包括女童)的影响。传统观念造成该地弱势儿童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十分贫乏,对自己生活的规划定位很低,总是模仿父母亲和周围人们的生活模式来设计未来,他们没想到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现状。传统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阻碍甚至恶化了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发展,导致了弱势儿童和女童教育的危机,使他(她)们失学成为事实。
三、家长素质的高低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评价学生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农村的家长大多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的,至于其他的事情都是耽误时间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当要同学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时,积极响应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家长反对。一直以来我都只布置学生很少的作业,一般在学校完全可以完成,另外我要求同学们在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植树、种菜、养花,帮父母做事等,培养他们动手、观察的能力,可家长又有意见了,说孩子回家后不务正业,只知道玩,要求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所以如何转变家长的思想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四、配套设施齐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农村中小学可以说是教育的最低层,各种设备都难以到位。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都没有,又如何培养呢?虽说老师可以自己动手作一些教具,但“粥少僧多”,难以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求。现在上课一般要用到“多媒体”,但电脑都没有又如何上呢?所以到现在,农村的好多学校仍然是老师一支笔进课堂。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例如我州有一所小学开展参与式教学,观摩者熙熙攘攘,但很少有学校去模仿。笔者以为,如果搞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当下农村教育与现实脱节、与学生将来的发展脱节,只是加进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变成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