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舒洪沫

【机构】 贵州省盘县坪地彝族乡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精心设计导语、加强朗读指导、适时介绍背景、开展有效活动等几个方面,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朗读指导;背景;有效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高效且具有实效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关健的“开场白”。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一段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去。
  如,教学九年级(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故乡的云》的衬托下,开始了充满激情的述说: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两岸的亲情,却锁不住离乡游子心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或许是一句乡音、一枚邮票、一张船票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正是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拳拳的爱国之心、浓浓的思乡之情……委婉动听的旋律、饱含深情的语言与真实动人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乡思之情。这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一下子受到感染,很自然地触动不了他们心灵深处那根“思乡”,自觉地进入了教师所营造的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入到课文中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二、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很重要,朗读课文可以培养语感,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要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朗读则是感受内容的先决条件,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调动学生以往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朗读可采用集体朗读、分组读、分角色度、带着疑问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朗读散文能读出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从而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七年级(上)莫怀戚《散步》是一篇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作者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中的一角,表现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和美与温馨,抒写了作者对母亲生命的渴求与酷爱、对年幼生命的珍爱与疼惜。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之中,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初读,整体感知,品味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深入赏析,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读至最后,一缕诚挚的爱,一丝温暖的情便如涓涓小溪流进了学生的心田,使每个同学都感受着文章的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也使学生们深深喜爱了上这篇散文。
  三、适时介绍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课文背景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涉及文本的人文因素,通过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把学生尽快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互动,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如,九年级(上)《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是水浒故事中的经典名篇,是梁山好汉聚义的开始和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斗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如果仅仅通过阅读课文和教师的讲解来理解人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时我以梁山起义的背景介绍作为导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北宋徽宗时期,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南北分别爆发了方腊和宋江起义。今天来看,起义具有进步意义,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中有很多人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谁逼的?不是哪一个人,是黑暗的社会制度。讲清楚这些,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就容易多了。
  四、开展有效活动,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改理念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依据文本特色,设计有教育价值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领学生高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如,七年级(下)《狼》这篇课文塑造了两只狡猾的狼及机智的屠户形象。狡猾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故事部分文字生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议论部分既诙谐风趣又耐人寻味。但因是文言文,让学生自解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学时,我根据文本情节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它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都全身心地进入寓言故事之中,设计台词、设计表情、设计道具……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屠夫遇狼的故事。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对狼与屠户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文言词语上的障碍也一一得到了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本剧表演,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实,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吉玉慧.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讨.语文学刊,2010.20
  [3]巩绪中.浅谈初中语文课文北京知识介绍.学周刊c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