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践行第二课堂 增强创新能力
【作者】 陈纪艳 陈乃选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第一课堂,那么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学习把它作为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课外学习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与第一课堂密不可分。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 创新能力 以生为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创造的本领。”可见,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之内进行,课外学习也不容忽视。从内容上看,它以教材为出发点但又超越教材;从学生的活动空间看,可以在学校,可以在家庭,也可以在社会。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充实和发展。学生们通过广泛阅读,调查了解,编排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了解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智慧,提高了能力。所以,第二课堂在学习方式的新颖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我认为,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让第二课堂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让课外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学生喜闻乐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更是异彩纷呈,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第二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实践操作、体育运动等不同形式的“动”,锻炼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同时增进了健康,增长了知识。
(二)学生是第二课堂的参与主体。学生自主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听听、看看、做做、学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各种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践行第二课堂,开阔视野,换位思考,在教与学中增强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习特征,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一)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在帮学中开拓思维。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结邻近的、同班的同学当小老师,辅导他们学习功课、完成家庭作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动手实验或制作。小老师除了要热心和虚心外,还要做好准备,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帮助的科学性。开展这项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频率、巩固所学、有利于培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二)开展“我是大明星”活动,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有的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是经典童话,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当小演员,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充分的排演,首先要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潜心阅读,改编成课本剧,接着确定扮演角色,即兴上台表演。用恰当的词句、语气、表情,伴以适当的动作,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组织评议,看谁表演的好?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为什么?像《谁的本领大》、《负荆请罪》、《半截蜡烛》、《西门豹》等课文都是很好的“剧本”,不妨引导学生试一试。
开展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发展想象能力,锻炼才干,培养自主、自立的意识,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争当优秀小报童”活动,在读报中提高阅读能力。
低年级的小朋友很想听故事,老人想听新闻,都因识字不多或眼睛不好难以如愿以偿。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读一读报刊上的故事、笑话或者新闻报道。读报员在读报前自己要熟悉有关内容,弄清字词的音和义,把握思想内容,读报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报后,要解说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展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意识,养成尊老爱幼的品德。
(四)开展“啄木鸟在行动”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辨别观察能力。
在现实中,使用不规范的文字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开展“啄木鸟在行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诊断”, 让学生当文字医生。学生走到大街小巷,留心观察集镇上的门牌、广告、标语、墙报、把发现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并与有关单位或个人交换看法,协商解决;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写下来。
开展这类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刻苦学习,提高自己辨别错别字能力,增强书写规范意识,加深对文字音、形、义的理解和掌握。在“行医”过程中,通过自己遇到的种种情况,可增强社交能力。
(五)开展“我当小主编”活动,在自办手抄报中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当小主编,就是利用第二课堂自办手抄报或黑板报,手抄报或黑板报的主题、稿件的来源、编排、抄写、美化等内容都是小主编的任务。手抄报或黑板报的内容,可以自己动笔写,也可摘录;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是综合性的。我班开展过学雷锋手抄报、古诗文手抄报、美化教室等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培养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精神。
(六)开展“我是达芬奇”活动,在课文绘画中提高绘画技术。
学生当小画家,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描练习。把课文演变成图画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模仿教师的画进行绘画练习,二是学生根据课文言语内容进行创作绘画练习。
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密不可分,又相辅相成,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既可以动脑,也可以动手,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结构,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知识,长才干,育心灵。因此,第二课堂是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
2.《小学语文研究》
3.《小学语文教师》
4.《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 创新能力 以生为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创造的本领。”可见,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之内进行,课外学习也不容忽视。从内容上看,它以教材为出发点但又超越教材;从学生的活动空间看,可以在学校,可以在家庭,也可以在社会。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充实和发展。学生们通过广泛阅读,调查了解,编排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了解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智慧,提高了能力。所以,第二课堂在学习方式的新颖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我认为,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让第二课堂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让课外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学生喜闻乐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更是异彩纷呈,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第二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实践操作、体育运动等不同形式的“动”,锻炼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同时增进了健康,增长了知识。
(二)学生是第二课堂的参与主体。学生自主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听听、看看、做做、学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各种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践行第二课堂,开阔视野,换位思考,在教与学中增强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习特征,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一)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在帮学中开拓思维。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结邻近的、同班的同学当小老师,辅导他们学习功课、完成家庭作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动手实验或制作。小老师除了要热心和虚心外,还要做好准备,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帮助的科学性。开展这项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频率、巩固所学、有利于培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二)开展“我是大明星”活动,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有的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是经典童话,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当小演员,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充分的排演,首先要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潜心阅读,改编成课本剧,接着确定扮演角色,即兴上台表演。用恰当的词句、语气、表情,伴以适当的动作,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组织评议,看谁表演的好?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为什么?像《谁的本领大》、《负荆请罪》、《半截蜡烛》、《西门豹》等课文都是很好的“剧本”,不妨引导学生试一试。
开展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发展想象能力,锻炼才干,培养自主、自立的意识,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争当优秀小报童”活动,在读报中提高阅读能力。
低年级的小朋友很想听故事,老人想听新闻,都因识字不多或眼睛不好难以如愿以偿。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读一读报刊上的故事、笑话或者新闻报道。读报员在读报前自己要熟悉有关内容,弄清字词的音和义,把握思想内容,读报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报后,要解说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展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意识,养成尊老爱幼的品德。
(四)开展“啄木鸟在行动”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辨别观察能力。
在现实中,使用不规范的文字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开展“啄木鸟在行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诊断”, 让学生当文字医生。学生走到大街小巷,留心观察集镇上的门牌、广告、标语、墙报、把发现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并与有关单位或个人交换看法,协商解决;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写下来。
开展这类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刻苦学习,提高自己辨别错别字能力,增强书写规范意识,加深对文字音、形、义的理解和掌握。在“行医”过程中,通过自己遇到的种种情况,可增强社交能力。
(五)开展“我当小主编”活动,在自办手抄报中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当小主编,就是利用第二课堂自办手抄报或黑板报,手抄报或黑板报的主题、稿件的来源、编排、抄写、美化等内容都是小主编的任务。手抄报或黑板报的内容,可以自己动笔写,也可摘录;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是综合性的。我班开展过学雷锋手抄报、古诗文手抄报、美化教室等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培养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精神。
(六)开展“我是达芬奇”活动,在课文绘画中提高绘画技术。
学生当小画家,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描练习。把课文演变成图画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模仿教师的画进行绘画练习,二是学生根据课文言语内容进行创作绘画练习。
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密不可分,又相辅相成,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既可以动脑,也可以动手,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结构,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知识,长才干,育心灵。因此,第二课堂是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
2.《小学语文研究》
3.《小学语文教师》
4.《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