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作者】 王 敏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近几年,围绕科举制的高考题出现的较为频繁,虽然关于科举制有许多问题仍处于讨论阶段,但从大方向上讲,整个制度的演变、优弊及意义还是比较清晰的。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度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诞生标志,是一种围绕公平而逐步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经唐、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元代遭受打击,明清得到恢复,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历经1300余年。
  科举制与之前出现的用人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更注重公平。公平性是科举制度的核心。科举制度整个发展历程主要就是围绕公平性进行完善发展的。
  隋朝初创的科举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士子应举不必非推荐;2、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来决定;3、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子定期赴考。这三点使得科举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向着追求公平的方向发展。
  唐朝科举制在隋的基础上有了极大发展。在考试科目上实现了“分科取士”;在考试内容上,除进士外,其他每科都做了具体的考试规定和评分标准;在人事任用上,安排了负责主考人员。武周时代甚至还出现了殿试的雏形。虽然如此,唐的科举制度仍存在很多弊端,如,“行卷、求知己”之风盛行,“公荐、通榜”占很大比重,靠试卷成绩寒士登科比例还是很少,人才录用的公平性大打折扣。再如,主考官相对固定,在官官相护的情况下,本就录取不多的名额还不足以分配给“关系户”,遑论寒门子弟。中晚唐及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由于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而不能有效实行。
  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完善,走向成熟。宋初,政府就对科举制度不断改革,如,确立殿试制度,将人才选拔牢牢掌握在天子手中,并确立乡试、礼部试、殿试三级选拔制度;主考官不再固定,而是根据每年具体情况临时抽调数人充任;自宋太祖禁止“公荐”,后发展到糊名(阅卷前统一将考生名字遮去)、誉录(考生答卷后,找人将所答内容誉抄一遍再批阅)、别头试(回避制度,官僚士族子弟加试复试,主考官子弟亲戚另立考场,别派考官)。从考试内容上做了规定,如规范题目类型,允许考生在经书基础上自由阐发思想等。这就不仅确立了科举制度的规范,还不失灵活自由,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学术的开放繁荣。另外,宋还全面扩大录取名额,允许“寄应”(寄居异乡,寄籍应试),进行录取名额分配,确保基层选拔的公平性等。王安石及其之后的变法者试图对科举制度进行进一步调整,但因政治斗争、北方政权入侵等而失败。
  元代科举不兴,科举制度建设并无出色进展。明立国后,科举制度得到恢复,并在继承宋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的创制。“八股”便于规范作答及评分标准,利于增强公平性。但清立国后,八股由于其死板单一,禁锢了自由学术思想,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走向僵化衰落。清末,随着世界工业时代的到来,陈旧刻板的科举制度已难以承担起选拔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其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科举制度的评析
  跌跌荡荡经历了1300余年的发展历史,科举制度给我们即留下了可吸收学习的积极方面,也留下了引以为戒的消极方面。
  从积极方面看,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严密的体系。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下,公平性是其合理内核。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强化公平性的过程。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逐渐受到约束,制度漏洞越来越少,公平性越来越得到保障。
  另一积极意义是,科举制的推行客观上促使社会文化的发展。这表现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几个方面。首先,科举考试面向社会各阶层,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通过“学而优则仕”来改变命运的热忱。尤其是宋以后,录取名额激增,稍有条件之人都纷纷加入读书科考的大军中来。其次,全国民众的踊跃读书直接促进了印刷出版等文化配套行业的发展。与考试相对应的一系列“教辅”应运而生,许多名人的诗集、文集也被出版印刷,作为“优秀范文”通行全国。再次,科举制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文学的发展和昌盛。如唐代进士科以诗赋取士,“行卷”之风被纵容,直接促成了诗歌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社会制度的一项宝贵财富,不仅为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提供了范例,还对西方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制定起到了极大的启示作用。近代以来,欧美兴起的文官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公平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官选拔制度选拔出的文官不受政党更迭影响,为欧美各国政府的常置工作人员。这有效地保证了欧美各国政局的稳定,避免了因为政党更迭而导致政府机构运作效率的下降和相互推诿、扯皮情况的发生。
  从消极方面看,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也恰恰在于它成熟严密的体系。在唐宋,科举考试的形式尚且比较灵活,内容虽然限定在儒家经典上,但并不严格限制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明清之后则不然,一切都是被设计好的,每个参与者只能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那一份,不需要创新和发展。以八股文为代表的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只需也只能熟诵四书五经,按着经书所说的道理填进早已设计好的框架中,这使科举制不可避免地走向呆板、僵化。再加上明清所处的时代,全球正在酝酿和兴起工业革命,科举制度难以选出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才,自然难以胜任社会的需求。
  另一消极方面是,科举制度强化了极其浓厚的官本位思想。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时人对第一流人才的定义出现偏差。在他们看来,只有熟读儒家经典登科做官的人是人才,而生产部门里能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奇技淫巧”,不是真正的人才。这就容易导致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部门缺少人才补充与流动,其发展和变革就显得缓慢而无力。
  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巨大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才选拔制度都难以比拟的。曾经,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文明,得到广泛传播。如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也必将导致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但是,科举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科举制度的优弊依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人才选拔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