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 刘美红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城南街道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除了平时要注意培养师生的感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令人愉快的课堂气氛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可以同语言所引起,也可以由语言加以控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生动,凝练、准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课文感情的基调,使语言随文章“情脉”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和传过出文中的情感,进而以情感人。例如,教《草原》“主客会见”一节时,我首先深刻体会作者对蒙古同胞热情好客无比激动、无比敬仰的丰富感情。然后在教学时用欢快的语调,来敲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抓住重点词语引导想像构建会见情境:由“握”字想象握手的有力和热乎,由“笑”字想象笑声爽朗和真诚,由“说”字想象语言的热情的甜美,并借助语言描述,在学生面前活观了一幅主客会见图。这样,既能使学生从活化了的“握”、“笑”、“说”的语言情境中深切感受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握”、“笑”、“说”对“会见”情景的突现和会见情感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二、凭借朗读,调动感情。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讲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期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其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的情感熏陶熔为一炉。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朗读开路,调动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不懂的词语、句子标了记号。正式上课时,我先介绍了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其深情沉痛的语调、压抑浓烈的感情,强烈地击撞着师生的心扉。为了强化对学生和感染,我在分析课文时再次范读了课文,范读时特别注意了声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和吐字的快慢,为求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凝神聆听,渐渐地他们的心被作者强烈真切的感情震撼了,便情不自禁随着老师一起轻而缓地朗读起来,课文中人们怀念、悼念总理的感情在师生的朗诵中淋漓尽致地一一展现,师生哀思如潮,沿浸在对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和对总理限崇敬、无限怀念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情与文情过到了和谐,统一,有效地发挥了感情朗读的训练与熏陶的双重功能。
三、重视剖析,以情育情
情感的显著特点感染性,就是以情感人,以情育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直接影响别人,拔动别人的心弦。同理,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教师的其明确的思想蕴含,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打,亦能直接感染学生。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剖析文中的意境,美感和深情,并学到表情过意的手法,让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达了中华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方便学生深刻理解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教学中可抓住“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句引导探究,陈述整理,以切实搞清楚“情感”与“事理”间的关系:说老大娘与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她为志愿军送蛋糕,昏倒在路旁;为了救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说志愿军与小金花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妈妈牺牲时,她强忍泪水,而与志愿军分别,她竟泪流不止。说志愿军与大嫂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她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为了送别志愿军,她拄着双拐,背着拐,背着孩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样引导学生咀嚼其中的精当的词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美与情的熏陶。
四、注重品析,感受情趣
课文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引导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研究作者要在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写人、状物的,使事活观,使人活脱,使物显露,以使语言文字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
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锤炼的精华引导品味体会,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感受其精妙,领会其佳处,把握其律,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情趣,领略情美,形成高尚的情操,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可以同语言所引起,也可以由语言加以控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生动,凝练、准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课文感情的基调,使语言随文章“情脉”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和传过出文中的情感,进而以情感人。例如,教《草原》“主客会见”一节时,我首先深刻体会作者对蒙古同胞热情好客无比激动、无比敬仰的丰富感情。然后在教学时用欢快的语调,来敲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抓住重点词语引导想像构建会见情境:由“握”字想象握手的有力和热乎,由“笑”字想象笑声爽朗和真诚,由“说”字想象语言的热情的甜美,并借助语言描述,在学生面前活观了一幅主客会见图。这样,既能使学生从活化了的“握”、“笑”、“说”的语言情境中深切感受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握”、“笑”、“说”对“会见”情景的突现和会见情感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二、凭借朗读,调动感情。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讲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期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其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的情感熏陶熔为一炉。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朗读开路,调动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不懂的词语、句子标了记号。正式上课时,我先介绍了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其深情沉痛的语调、压抑浓烈的感情,强烈地击撞着师生的心扉。为了强化对学生和感染,我在分析课文时再次范读了课文,范读时特别注意了声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和吐字的快慢,为求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凝神聆听,渐渐地他们的心被作者强烈真切的感情震撼了,便情不自禁随着老师一起轻而缓地朗读起来,课文中人们怀念、悼念总理的感情在师生的朗诵中淋漓尽致地一一展现,师生哀思如潮,沿浸在对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和对总理限崇敬、无限怀念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情与文情过到了和谐,统一,有效地发挥了感情朗读的训练与熏陶的双重功能。
三、重视剖析,以情育情
情感的显著特点感染性,就是以情感人,以情育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直接影响别人,拔动别人的心弦。同理,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教师的其明确的思想蕴含,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打,亦能直接感染学生。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剖析文中的意境,美感和深情,并学到表情过意的手法,让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达了中华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方便学生深刻理解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教学中可抓住“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句引导探究,陈述整理,以切实搞清楚“情感”与“事理”间的关系:说老大娘与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她为志愿军送蛋糕,昏倒在路旁;为了救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说志愿军与小金花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妈妈牺牲时,她强忍泪水,而与志愿军分别,她竟泪流不止。说志愿军与大嫂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是因为她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为了送别志愿军,她拄着双拐,背着拐,背着孩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样引导学生咀嚼其中的精当的词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美与情的熏陶。
四、注重品析,感受情趣
课文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引导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研究作者要在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写人、状物的,使事活观,使人活脱,使物显露,以使语言文字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
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锤炼的精华引导品味体会,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感受其精妙,领会其佳处,把握其律,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情趣,领略情美,形成高尚的情操,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