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组合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阿依加马力·买买提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开放型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小组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师角色定位,并合理组织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一、教师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转变角色,由教授者转变为参与者,由预设者转变为合作者,由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进而改变传统教育所实施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学生的“要我学”进而转变为“我要学”的良好氛围。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坚持立足教材,结合生活实际的原则,要善于发现问题,挖掘各种研究性课题,逐步建立一套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题库,以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要。
教师是探究者。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应将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在教学中处于指导者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者、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讲,我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我们无奈要不断学习,并主动向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是常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和启发吗?因此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学生,教师要一次为基点,自己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枯竭。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家长、社会合作,我们才能更快、更好转变自己的角色。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适用场景
合作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没有的价值,但并非什么都值得合作学习。比如就知识而言,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或者非老师讲不可,那么还是不讨论为好。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分组合作:
1、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2、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彼此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当学生对问题的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扩展解题思路。
三、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1.将学生进行分组,人员的数量要适当,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四人小组合作较为合理。四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最有利于发挥小组使用的优势。这样人数的小组既足够小,使得四个人可以围成一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小组又足够大,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
在分组时还要考虑个性的差异。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脾气性格等差异合理搭配组成小组。如: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形成一种互补,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2.合理组织小组活动
只有小组活动组织有序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时,每一小组轮流推荐一名组织者,开始一般由能力较强的担任,其职责是组织小组内部发言的顺序,记录发言的主要内容,综合四人的不同或相同的意见,作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的讨论。这样做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
3.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合理竞争。
组内交流是有效合作的基本保障。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团队竞争能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4.时间安排合理。
合作的时间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一次小组交流5—10分钟,合作时间不宜过短,太短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打开;也不宜过长,太长了,学生有可能会转移话题“节外生枝”。合作的次数也不宜多,平均每节课小组教学时间不少于10分钟。总之,组织的活动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使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具备21世纪青少年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质。
一、教师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转变角色,由教授者转变为参与者,由预设者转变为合作者,由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进而改变传统教育所实施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学生的“要我学”进而转变为“我要学”的良好氛围。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坚持立足教材,结合生活实际的原则,要善于发现问题,挖掘各种研究性课题,逐步建立一套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题库,以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要。
教师是探究者。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应将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在教学中处于指导者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者、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讲,我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我们无奈要不断学习,并主动向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是常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和启发吗?因此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学生,教师要一次为基点,自己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枯竭。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家长、社会合作,我们才能更快、更好转变自己的角色。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适用场景
合作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没有的价值,但并非什么都值得合作学习。比如就知识而言,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或者非老师讲不可,那么还是不讨论为好。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分组合作:
1、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2、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彼此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当学生对问题的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扩展解题思路。
三、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1.将学生进行分组,人员的数量要适当,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四人小组合作较为合理。四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最有利于发挥小组使用的优势。这样人数的小组既足够小,使得四个人可以围成一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小组又足够大,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
在分组时还要考虑个性的差异。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脾气性格等差异合理搭配组成小组。如: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形成一种互补,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2.合理组织小组活动
只有小组活动组织有序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时,每一小组轮流推荐一名组织者,开始一般由能力较强的担任,其职责是组织小组内部发言的顺序,记录发言的主要内容,综合四人的不同或相同的意见,作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的讨论。这样做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
3.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合理竞争。
组内交流是有效合作的基本保障。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团队竞争能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4.时间安排合理。
合作的时间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一次小组交流5—10分钟,合作时间不宜过短,太短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打开;也不宜过长,太长了,学生有可能会转移话题“节外生枝”。合作的次数也不宜多,平均每节课小组教学时间不少于10分钟。总之,组织的活动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使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具备21世纪青少年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