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语言训练的规范性
【作者】 陈海滨
【机构】 江苏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在民间素有“随风而教”的“雅称”,不同时期总会出现不同的流行元素。种种思潮的涌动在为“平民教师”带来困惑的另一面,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教学争鸣的春天。拨开层层迷雾,一段时间来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也显露端倪: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
一、形式单调
放眼现在的小学语文课,许多老师经久不变用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的课文教学,那就是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悟法。其操作步骤为:设计一个主问题;自读找重点词语或段落;找出后逐字逐句说体会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教师提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你能把你读的融在朗读中吗?”个别的字词就这样一个个被硬生生从语境中剥离,带上统一的高帽,学生的感悟成了游离于真实内心的无病呻吟,少数人细碎的只言片语代表了所有学生的整体感悟。当语文课堂成为了一个套用的公式,当文体和语言特色被忽略不计,学生探索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
二、欠缺深度
从建构主义认识论看,一个新的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也许可以视为“平衡——(干扰)——不平衡——(同化与顺应)——再平衡”的过程。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只流于表面,没有层层深入,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就不会被打破。如果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干扰信息,遭遇到他用旧结构不能解决的信息,他只能改变原有结构,主动去顺应信息,完成学习的“质变”。
回想课堂,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每次都是要求读准确,读出感情。在写话训练中设计把想说的写下来,即把课堂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这刀子是都下去了,可刚切开了一点就停住了。训练的平移,使学生只能在旧的认知结构中得到微弱的“量”的积累,成效不大。
三、重“文、质”轻“道”
“文”即“语言内容”,“质”即“思想感情”,“道”即“成文法则”。语文课堂上,教师多对前两者关注度较高。文章讲了什么,不错过细枝末节;表达了什么感情,使劲浑身解数调动情感细胞。了解了内容,并且轰轰烈烈激情了一回,语言的痕迹却丝毫未留,这样的语文课未免缺少厚重的底气。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四册一篇写春景的文章,文章语言优美,充满童趣和文学色彩。如果仅仅在课堂中领着学生美美地读读,实在是辜负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整齐而又有童趣的话语,让人不禁浮想联翩,遮遮掩掩而又躲躲藏藏的春天,让我们去找找她的脸蛋、小嘴、辫子、小手,模仿课文也来说说吧!这样春天的娇容就真正化在学生心里了,书中共有的春变成了心中独有的春。
文章写了什么,表达出了什么其实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花不了多少精力学生就能搞懂。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就指出许多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你读懂了什么道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这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其实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已经搞懂了,而教师花了整整一节课若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等于在做无用功。
四、繁琐零乱
新课程伊始就提出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最近几年,教育专家又提出要进行板块设计,将问题整合。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在一堂课中用一个主问题来串讲。可因为只注重了“板块设计”的形式,许多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生发了许多的小问题,还是难免繁琐。
结束语:只有刀子锋利,把握好力度,才能把普通的萝卜刻成栩栩如生的花儿。课堂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萝卜,只有教师看准了着力点,掌握了不同的雕刻技艺,删繁就简,层层深入,把握好训练的规范性,才能让美丽的语言之花舞蹈于刀刃之上。
一、形式单调
放眼现在的小学语文课,许多老师经久不变用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的课文教学,那就是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悟法。其操作步骤为:设计一个主问题;自读找重点词语或段落;找出后逐字逐句说体会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教师提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你能把你读的融在朗读中吗?”个别的字词就这样一个个被硬生生从语境中剥离,带上统一的高帽,学生的感悟成了游离于真实内心的无病呻吟,少数人细碎的只言片语代表了所有学生的整体感悟。当语文课堂成为了一个套用的公式,当文体和语言特色被忽略不计,学生探索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
二、欠缺深度
从建构主义认识论看,一个新的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也许可以视为“平衡——(干扰)——不平衡——(同化与顺应)——再平衡”的过程。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只流于表面,没有层层深入,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就不会被打破。如果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干扰信息,遭遇到他用旧结构不能解决的信息,他只能改变原有结构,主动去顺应信息,完成学习的“质变”。
回想课堂,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每次都是要求读准确,读出感情。在写话训练中设计把想说的写下来,即把课堂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这刀子是都下去了,可刚切开了一点就停住了。训练的平移,使学生只能在旧的认知结构中得到微弱的“量”的积累,成效不大。
三、重“文、质”轻“道”
“文”即“语言内容”,“质”即“思想感情”,“道”即“成文法则”。语文课堂上,教师多对前两者关注度较高。文章讲了什么,不错过细枝末节;表达了什么感情,使劲浑身解数调动情感细胞。了解了内容,并且轰轰烈烈激情了一回,语言的痕迹却丝毫未留,这样的语文课未免缺少厚重的底气。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四册一篇写春景的文章,文章语言优美,充满童趣和文学色彩。如果仅仅在课堂中领着学生美美地读读,实在是辜负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整齐而又有童趣的话语,让人不禁浮想联翩,遮遮掩掩而又躲躲藏藏的春天,让我们去找找她的脸蛋、小嘴、辫子、小手,模仿课文也来说说吧!这样春天的娇容就真正化在学生心里了,书中共有的春变成了心中独有的春。
文章写了什么,表达出了什么其实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花不了多少精力学生就能搞懂。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就指出许多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你读懂了什么道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这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其实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已经搞懂了,而教师花了整整一节课若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等于在做无用功。
四、繁琐零乱
新课程伊始就提出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最近几年,教育专家又提出要进行板块设计,将问题整合。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在一堂课中用一个主问题来串讲。可因为只注重了“板块设计”的形式,许多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生发了许多的小问题,还是难免繁琐。
结束语:只有刀子锋利,把握好力度,才能把普通的萝卜刻成栩栩如生的花儿。课堂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萝卜,只有教师看准了着力点,掌握了不同的雕刻技艺,删繁就简,层层深入,把握好训练的规范性,才能让美丽的语言之花舞蹈于刀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