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央 宗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情感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方式;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他们的意境在心中产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境界辽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襟豪迈的词。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国雪景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千里冰封雪覆、辽阔壮美”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那雄伟壮阔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从而感受到诗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然后再导入配乐朗读,让学生们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细细品味诗人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感情朗读,传递情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不但要读出文本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以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读出文本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感,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相通。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全文按照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深情、悲痛、庄重、思索、内疚、赞沉思、悲愤而逐一展开的。要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多变的情感准确的读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对文本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如:读到“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只有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只有这样,当学生拿起书来朗读时,才能把文字中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得得淋漓尽致。
  3.品词析句,深化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忍,语语悟其神”。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融入在作品语言之中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借助文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精妙传神的词句,才能架起一座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桥梁,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感情相沟通。因此,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深究其内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诗人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真诚的爱和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因此,教学时我从诗中两处“我用残损的手掌”入手,抓住冷暖不同色调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多角度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
  4.以情育人,升华情感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乌申斯基也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和“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身良好的品格去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利于创设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使教师所教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苗圃,是一个情感的世界。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于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稳定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郝英杰.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研究.读写算2010.8
  [4]朱英.前夕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教文汇,2008.3
  [5]李世永.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效性的探究.新课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