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创建之探索
【作者】 江 玲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教要培养,更要以高效课堂来加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各科教学都必须围绕考试服务。因信息技术不参与考试而沦为“偏房”,学校不重视、教师懒得教、学生无心学,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差,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能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能得到培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发展至今的“可叹之举”。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新课改全面育人的当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更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不仅要教要培养,更要以高效课堂来加以贯彻落实。下面,我谈谈新课标视野下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一点感悟,虽是粗浅,但望砖来玉至,共勉互进。
一、联系生活精心设计
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这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设计要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时应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生活事件中,使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事件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习得能力。例如,教学生学习处理文字时,就可以考虑用写作文、制贺卡的形式,在word中把有意义的事和有特点的物、人等记录下来,成为电子作文或贺卡。也可制作个人海报,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家庭等,并配有自己的照片。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就会遇到输入法的选择,字号、字体、颜色的修改,段落格式设置、编辑修改排版,图片插入等,有了问题,学生就有想解决的愿望和需要,这样,教师再想办法予以解决,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创建互动有效课堂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备课设计只是为高效课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石,鲜活、互动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愉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交际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兴趣情境。情境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教材。营造良好情境既可以让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又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知识、习得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二)加强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还是应用信息等能力都是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探究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有意识安排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例如在word中进行段落设置、中文版式设置等就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练。信息技术操作还有一个特点,很多功能操作具有类似性和可逆性,如插入图片的方法就和插入剪贴画、插入艺术字、插入组织结构图的方法类似,插入声音的方法也适合插入影片。另外软件间也具有许多类似操作,如Ctrl+A(全选)、Ctrl+n(新建)、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z(撤销)等操作也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让在反复实践中掌握。在很多软件中,它的操作又是可逆的,需要的效果可以反向操作,如图片的放大与缩小方法一致。字行距的调整等。正由于此特性,我们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一,熟练掌握。当然,在学生动手实践前,教师必要的演示是离不开的,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三)注重巩固体验。当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后,教师应安排环节让学生巩固提高,以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先从理论上熟悉要领,上机时才能快速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
四、加强学科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信息技术的生命,正因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才使信息技术得以快速提升。现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具要重要意义。由于事物的“双面性”,我们又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做合格的好网民、社会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CAI的教学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998。
【2】杭大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各科教学都必须围绕考试服务。因信息技术不参与考试而沦为“偏房”,学校不重视、教师懒得教、学生无心学,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差,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能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能得到培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发展至今的“可叹之举”。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新课改全面育人的当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更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不仅要教要培养,更要以高效课堂来加以贯彻落实。下面,我谈谈新课标视野下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一点感悟,虽是粗浅,但望砖来玉至,共勉互进。
一、联系生活精心设计
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这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设计要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时应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生活事件中,使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事件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习得能力。例如,教学生学习处理文字时,就可以考虑用写作文、制贺卡的形式,在word中把有意义的事和有特点的物、人等记录下来,成为电子作文或贺卡。也可制作个人海报,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家庭等,并配有自己的照片。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就会遇到输入法的选择,字号、字体、颜色的修改,段落格式设置、编辑修改排版,图片插入等,有了问题,学生就有想解决的愿望和需要,这样,教师再想办法予以解决,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创建互动有效课堂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备课设计只是为高效课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石,鲜活、互动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愉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交际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兴趣情境。情境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教材。营造良好情境既可以让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又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知识、习得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二)加强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还是应用信息等能力都是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探究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有意识安排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例如在word中进行段落设置、中文版式设置等就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练。信息技术操作还有一个特点,很多功能操作具有类似性和可逆性,如插入图片的方法就和插入剪贴画、插入艺术字、插入组织结构图的方法类似,插入声音的方法也适合插入影片。另外软件间也具有许多类似操作,如Ctrl+A(全选)、Ctrl+n(新建)、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z(撤销)等操作也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让在反复实践中掌握。在很多软件中,它的操作又是可逆的,需要的效果可以反向操作,如图片的放大与缩小方法一致。字行距的调整等。正由于此特性,我们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一,熟练掌握。当然,在学生动手实践前,教师必要的演示是离不开的,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三)注重巩固体验。当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后,教师应安排环节让学生巩固提高,以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先从理论上熟悉要领,上机时才能快速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
四、加强学科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信息技术的生命,正因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才使信息技术得以快速提升。现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具要重要意义。由于事物的“双面性”,我们又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做合格的好网民、社会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CAI的教学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998。
【2】杭大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